字词 | 棕树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棕树皮 【概况】: 基源 为棕榈科棕榈属植物棕榈的叶鞘纤维。 原植物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f.)H.Wendl.(Camaerops fortunei Hook.f.;Trachycarpus excelsus Wendl.) 余项参见“棕树心”条。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一般多于9~10月采剥纤维状鞘片,除去残皮,晒干。 药材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鉴别 棕榈皮的陈久者,称“陈棕皮”。 将叶柄削去外面纤维,晒干,称“棕骨”。多取自破旧棕床的废棕绳,称“陈棕”。 陈棕皮为粗长的纤维,成束状或片状,长20~40cm,大小不等,色棕褐,质韧,不易撕断。气无,味淡。 棕骨又名棕板,长条形,长短不一,红棕色,基部较宽而扁平,或略向内变曲,向上侧渐窄而厚,背面中央隆起,成三角形,两侧平坦,有厚密的红棕色毛茸,腹面平坦,或略向内凹,有左右交叉的纹理。撕去表皮,可见坚韧的纤维。 质坚韧,不能折断,气无,味淡。 陈棕为破碎的网状,色深棕,粗糙,质坚韧,不易断,气微,味淡。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含鞣质[1]。 附 从茎得到薯蓣皂甙(Dioscin)、重楼皂甙b(Pb)(参见棕榈叶)和甲基原薯蓣皂甙(Me Protodioscin)(1)[2]。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95 [2] Chem Pharm Bull 1984;32(1)∶295 【药理】: 止血 陈棕(即陈棕皮,取自破旧棕床或棕毡)100%煎剂,陈棕炭30%煎剂,陈棕炭混悬剂12%,陈棕皮(未加工成棕制品而直接供药用者)炭30%煎剂及12%混悬剂,均用0.8ml ig,对小鼠凝血时(毛细管法)及出血时(剪尾法)均有明显缩短;但新棕皮、新棕皮炭、新棕板、新棕板炭、陈棕板、陈棕板炭均无效,陈棕皮煎剂也无效。 参考文献 中药通报 1983;8(2)∶23 【药性】: 性味 苦、涩,平。 《海药本草》:“平、温。” 归经 ❶ 《要药分剂》:“入肝、脾二经。” 功效 收敛止血。 主治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 ❶ 《本草拾遗》:“烧作灰,主破血止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研末,3~6g。外用:研末撒。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暴得吐血,瘀滞方动;暴得崩中,恶露未竭;湿热下痢初发;肠风带下方炽,悉不宜遽用,即用亦无效。”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血余炭,治崩漏及各种出血症。 ❷ 配侧柏叶,治妇人经血不止。 ❹ 配血余炭、荷叶,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❺ 配血余炭、陈莲蓬,治衄血,崩漏。 ❽ 配牡蛎、麝香,治血崩。 ❿ 配大蓟,小蓟、蒲黄、侧柏叶,治鼻衄、咯血、吐血、血崩等症。 方选和验方 ❶ 棕榈散(《圣惠方》)治妇人崩中,下血数升,气欲绝:棕榈90g(烧灰),紫参30g,麝香3g(细研),伏龙肝60g(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入麝香研令匀,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6g。 为细末,每服6g,米饮调下。 上2味捣罗为散,酒调下6g。 上2味用熟鸡子2个,同研得所;别炮附子去皮脐,为末,每服用水1盏,附子末3g,煎数沸放温,调前药4g,空心食前服。 ❼ 《百一选方》:“治血崩:棕榈皮(烧存性,细研如粉)3g,牡蛎(火煅,研如粉)1.5g,入麝香少许。拌令匀,空心米饮调下。” ” 单方应用 ❶ 《简易方论》:“治鼻血不止:棕榈灰,随左右吹之。” ” 赵其光《本草求原》:“棕皮,能引血归经,止上下失血,止下血尤良。不但性涩能收脱也。同发灰、侧柏、卷柏灰饭丸或煎服,止远年下血。 此物止血,不在烧灰,但血见黑侧止之说,痼已久,姑从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