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梅兰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梅兰芳 【生卒】:1894—1961 【介绍】: 中国现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旦。 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北京。 “四大名旦”之一。 出身于梨园世家。 祖父梅巧玲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的京剧名旦,父梅竹芬为昆曲、京剧旦脚演员,伯父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8岁学戏,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10岁登台。 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 这时他除仍就教于吴菱仙之外,还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脚胡二庚学花旦戏,并习昆曲、练武功和蹻功,为日后的艺术创造奠下坚厚基础。1913年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受领衔者王凤卿推荐主演大轴戏压台,深得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在上海期间,曾观摩上海以表现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和一些演员的化装方法及其服装设计,深受启发,对其艺术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1914年秋,梅兰芳再次赴上海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自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其中有时装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昆曲传统戏《思凡》、《春香闹学》、《佳期、拷红》等。此后数年中,梅兰芳又排演了《廉锦枫》、《霸王别姬》、《天女散花》、《西施》等大量的古装戏,整理了《宇宙锋》、《贵妃醉酒》、《打渔杀家》等传统剧目。艺术上的卓著成就和声誉,使梅兰芳在国际上产生影响。30年代至50年代他曾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等国演出和进行文化交流,其间结识了国外许多著名艺术家,有幸相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卓别麟等艺术巨匠。 在美国,两所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身居沦陷区,不为敌、伪的威胁利诱所屈服,蓄须明志、拒绝登台,直至抗战胜利。 显示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梅兰芳的戏曲表演艺术生涯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自涉足戏曲艺术至1915年前后是其艺术活动的早期。这期间他以继承传统为主,给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自1915年后至抗战胜利前夕,为其艺术活动的中期。这是他艺术革新、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展和显示、成就卓著的时期;从抗战胜利后到逝世,为其艺术活动的晚期。 这一时期,他致力于艺术经验的总结,使其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对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诸方面都有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其影响深而广。在表演艺术上,他功底深厚,文武昆乱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流畅大方;率先对旦脚加重尾音的唱法进行改革,20年代陆续编创新腔,增加二胡等乐器伴奏;同时突破了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很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从不同人物出发,把花旦以至刀马旦的技巧融合运用。主要代表剧目有《宇宙锋》、《贵妃醉酒》、《奇双会》、《霸王别姬》、《抗金兵》、《游园惊梦》和把豫剧移植为京剧的《穆桂英挂帅》等。 1949年,梅兰芳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同程砚秋、周信芳、袁雪芬一起应邀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文化部授予的荣誉奖。 同年冬,出席了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曲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梅兰芳获文化部颁发的奖状。 1957年7月,国际舞蹈协会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同年11月,梅兰芳参加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 195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梅兰芳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并获国际盛誉的第一个表演艺术家,曾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产生过影响。有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游园惊梦》,论著《梅兰芳文集》,常演剧目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和自述传《舞台生活四十年》等行世。梅派传人主要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