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桦木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桦木皮 【概况】: 异名 桦皮(《灵苑方》),桦树皮、桦树液(《吉林中草药》),粉桦(东北),桦皮树(河北)。 基源 为桦木科桦木属植物白桦的树皮。桦木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有26种,其中7种入药。 原植物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 历史 桦木始载于《开宝本草》。《纲目》载:“桦木生辽东及临洮、河州、西北诸地。其木色黄,有小斑点红色,能收肥腻。其皮厚而轻虚软柔,皮匠家用衬靴里,及为刀靶之类,谓之暖皮。胡人尤重之。以皮卷蜡,可作烛点。”所述与今之白桦相符。 形态 乔木,高达27m;树皮灰白色,成层剥裂;枝条暗灰色或暗褐色,无毛。叶厚纸质,三角状卵形,三角状菱形,长3~9cm,宽2~7.5cm,顶端锐尖、渐尖至尾状渐尖,边缘具重锯齿,上面于幼时疏被毛和腺点,成熟后无毛无腺点,下面无毛,密生腺点,侧脉5~7对;叶柄细瘦,长1~2.5cm,无毛。花单性,雌雄花均集成柔荑花序。 果序单生,圆柱形或矩圆状,通常下垂,长2~2.5cm,直径6~14mm;果苞长5~7mm,背面密被短毛至成熟时毛渐脱落,中裂片三角状卵形。小坚果狭矩圆形,长1.5~3mm,宽约1~1.5mm,膜质翅较果长1/3。花期5~6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1卷.113页.图版2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4100m的山坡或林中,适应性大,尤喜湿润土壤,为次生林的先锋树种。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东南部。。【生药】: 采集 伐下桦木,剥取柔软的外皮,晒干。 药材产于中国东北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鉴别 树皮呈大张的反卷筒状,卷筒的外表面(即皮的内表面)淡黄棕色,有深色横条纹,卷筒的内表面(即皮的外表面)灰白色而微带红,上有疙瘩样的枝痕,黑棕色。质柔韧,折断面略平坦,可成层的片状剥落。气微弱而香,味苦。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药理】: 取鲜桦树内皮给家畜ig,马、牛、羊、猪各自用量分别为500g、600g、80~100g、100g,加水10倍,煮30min使体积成原水量的60%,取煎液候温ig,q.d或必要附B.i.d。 对家畜急性肠卡他,原发性和继发性肠炎等腹泻性疾病治愈率91.8%(98例中治愈90例)。 毒性 桦木皮煎液无味,家畜能自饮,未发现过量中毒现象。 参考文献 辽宁畜牧兽医 1986;(2)∶29 。【药性】:性味 苦,寒。 ❶ 《开宝本草》:“苦,平。” 归经 《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功效 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消肿解毒。 主治 肺炎,痢疾,腹泻,黄疸,肾炎,尿路感染,慢性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牙周炎,急性乳腺炎,疖肿,痒疹,烫伤。 ❶ 《伤寒身验方》:“浓煮汁冷饮,主伤寒时行热毒疮(豌豆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制成糖浆或冲剂。外用:煅存性研末敷。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脾胃弱,易于作泄者忌之。”。【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桦皮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疮疥粉刺,瘾疹搔痒:桦皮炭、枳壳炭各120g,荆芥穗、杏仁各60g,炙甘草15g。 为末,每服9g,食后温酒送下。 单方应用 ❶ 《濒湖集简方》:“治小便热短:桦木皮浓煮汁饮。”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桦木皮,五疸皆湿热蕴于阳明所致,苦平能除湿热,故主诸疸也。藏器以之治伤寒时行热毒疮,宗奭以之治肺风毒,皆取其苦凉能散风邪热毒之义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