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柘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柘木 【名称出处】:《嘉祐本草》 【概况】: 异名 柘树(《救荒本草》),黄疸树、九重天(《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桑科柘属植物柘树的木材,柘属全世界约10种,中国有5种。 原植物 柘树 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Maclura tricuspidata(Carr.)Vanieria tricuspidata(Carr.)Hu) 历史 柘木为宋《嘉祐本草》首载。 《纲目》云:“处处山中有之,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厚,团而有尖,其叶饲蚕。取丝作琴瑟,清响胜常。 ”《考工记》载:“弓人取材以柘为上,其实如桑子,而圆粒如椒,名佳子(佳音锥)。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 ”以上所述,并核对《植物名实图考》中的记载与附图,与本种一致。 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7m。 树皮灰褐色,片状剥落;小枝无毛,略具棱,有硬棘刺,刺长5~25mm;冬芽赤红色,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1cm,宽3~6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有时3裂,幼时两面具毛,后则无毛,表面暗绿色,背面粉绿色,侧脉4~6对。 花单性,雌雄异株,均排列成头状,具短柄,单生或成对腋生;雄花序直径约5mm,雄花苞片2,花被片4,雄蕊4;雌花花被片4,子房深入花被片下部,花柱1。 聚花果近球形,直径约2.5cm,肉质,熟时橙红色。瘦果为宿存的肉质花被和苞片所包围。 花期5~6月,果期6~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00页.图99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疏灌林中或路旁村寨附近。分布于中国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南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化学】: 全植物含柘树宁(Cudranin)、杨梅树皮素(Myr-icetin)[1]及山奈酚7葡萄糖甙、桑色素和水苏碱[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3 [2] 中成药研究 1981;(12):40 【药理】: ❶ 抗结核作用 体外用试验管法,采用改良苏通半流体琼脂培养基,接种强毒人型结核杆菌(H37RV)3×10-2mg,柘木各提取物的抗结核作用,以乙醇提取物最强,抑菌浓度为6.3~12.5μg/mg,其次为桑色素。 体内用结核杆菌1mg尾静脉注射的小鼠,感染后次日开始给药每天1.5g/只,至感染对照组达T50时停药。结果柘木组比对照组半数动物死亡时间延长5d,统计具有显著意义[1,2]。 毒性 柘木注射液ip,对小鼠的LD50(95%可信限)为726~927g(生药)/kg[3]。 参考文献 [1] 药学通报 1980;15(12):36 [2] 中成药研究 1981;(12):40 [3] 中成药研究 1980;(1):34 。【药性】:性味 甘,温。 《本草拾遗》:“甘,温。” 主治 《日华子本草》:“妇人崩中血结,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圣惠方》:“治耳鸣耳聋:柘根10kg,菖蒲1.5kg,各以水60kg,煮取汁30kg,故铁10kg煅赤以水30kg浸取清,合水80kg。用米120kg,麦面12kg,如常酿酒成。用真磁石1.5kg成末,浸酒中3宿。日夜饮之,取小醉而眠,闻人声乃止。” ” ” ” 单方应用 ❶ 《千金方》:“治小儿鹅口:柘根2.5kg,锉,水3000ml,煮1200ml,去滓,煎取300ml,频涂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