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
【释文】: 指人和动物在后天形成的由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形式。 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进行唾液分泌的经典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条件反射的建立要通过学习或训练,要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一般要有大脑皮层参加。例如,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分泌,这是先天的非条件反射。如果动物在进食前或进食中听到铃声,并且铃声与食物对口腔的刺激经过多次结合,以后只要听到这种铃声,动物就会流唾液。 这是条件反射。铃声刺激原来与食物反应无关,但现在铃声具有了条件刺激,铃声与食物之间建立了暂时性的联系。 这种过程重复的次数越多,联系就越牢固。如果长时间不重复,或铃声之后不再有食物出现,这种暂时性的联系就要减弱或消失。 通过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机体与环境之间就有了更加广泛而灵活的联系,这就使得机体对环境条件的变化能预先作好准备,增强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人在后天形成的一切复杂心理活动,按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条件反射。 作为认识和行动的生理基础,条件反射给人的行为以很大影响。但人的条件反射与动物的条件反射具有本质区别。 人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加强、减弱或消退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实现,并且具有社会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