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悝 (约公元前455~前395) 又称李克,战国初魏国人。 为魏文侯相,主持变法,著有《法经》六篇(已佚失)。 李悝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于《汉书·食货志》和《说苑》。他推行“尽地力之教”,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耕作,奖励开荒,指出“农事害则饥之本”,“女工害则寒之原,农伤则国贫”。 他还要求农人进行多种经营,积极防备自然灾害,并且要“治田勤谨”,注意掌握季节、农时,增加产量。 李悝十分重视稳定粮食价格,认识到这关系著社会生产和国家经济发展。他认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为了解决粮价或贵或贱的矛盾,他提出了自己的平籴政策,其方法是:政府根据年成丰欠程度,将丰年分为上熟、中熟、下熟三等;欠年分为小饥、中饥、大饥三等。 以一个“治田百亩”的农家为计算单位,上熟年份由政府收购其余粮三百石,中熟收二百石,下熟收一百石,以防粮价下跌。 欠收年份,小饥则还售一百石,中饥还售二百石,大饥还售三百石,以防止粮价上涨。 这样,就可以“使民适足,价平则止……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李悝关于粮价的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定影响很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