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嘉图等价定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嘉图等价定理

【内容介绍】:

在研究公债的经济效应时,有两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李嘉图等价定理,二是公债的资产效应。前者说明的是政府发行公债与课征税收对居民的消费和资本形成的影响是一样的;后者说明的是公债作为持有者的一种能增加财富的资产,公债余额的累积将影响持有者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这两个概念具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公债的资产效应就不存在;如果李嘉图定理不成立,公债的资产效应就存在。

大卫·李嘉图早在19世纪初就明确地表达了征税与举债在效应上相同的看法。

但是,直至20世纪70年代,布坎南(Buchanan,1976,p.337-342)在《巴罗论李嘉图等价定理》这篇评论文章中,才首次使用了“李嘉图等价定理”这一术语,并掀起了经济学界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大讨论。

1.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基本含义是:政府选用征收一次总付税还是发行政府公债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既不会影响居民的消费,也不影响资本的生成。

换言之,从最终效应来看,政府为其支出筹措资金而选择的特定的融资方法是无关紧要的。

1.1 李嘉图的初始思想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第17章中讨论了政府征税与举债的基本关系,认为个人在税收与公债面前所做出的反应是相同的。他说:“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征集2000万英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2000万英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征课的100万英镑,只不过是由付这100万英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100万英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实际的开支是那2000万英镑,而不是为那2000万英镑必须支付的利息。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

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2000万英镑;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每年征课100万英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李嘉图,1981,第208页)

李嘉图的这段话至少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在政府为战争筹资的情况下,征收2000万英镑的一次总付税与发行2000万英镑的公债,都会使一国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英镑。

第二,在发行公债的情况下,政府每年偿付的利息不会使一国财富发生增减变化。

第三,无论是征税还是举债都会使一国净损失2000万英镑,减少居民的消费支出。

上述例子说明了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基本观点,即征税与举债对经济的影响恰好是等价的。

上述例子虽然很简单,但它却暗含了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的许多条件,其中包括:第一,无论是用税收还是用公债融资,初始时期的政府支出是不变的;第二,初始时期发行的公债必须用以后时期课征的税收收入来偿还;第三,资本市场是完全的,而且个人与政府的借贷利率是相同的;第四,个人对现在和将来的收入流量预期是确定的;第五,个人作为现行纳税人和将来的潜在纳税人,其行为就好像能永远生存下去一样;第六,个人能完全预见包含在公债发行中的将来时期的纳税义务;第七,所有税收都是一次总付税(Brennan and Buchanan,1992,p.75)。

1.2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现代分析

跨时政府预算约束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政府债务与将来税收之间的关系,把经济分为两个时期是有益的。第一时期代表现在,第二时期代表将来。在第一时期,政府征收的税收为T1,购买支出为G1

在第二时期,政府征收的税收为T2,购买支出为G2。由于政府可能出现预算赤字或预算盈余,所以,任何单一时期的税收与购买支出都无须密切相关。

我们看看政府在这两个时期的税收收入与这两个时期的购买支出是如何相关的。在第一时期,预算赤字等于购买支出减去税收,亦即

D=G1-T1 (1)

其中,D代表赤字。政府通过出售等量的公债为该赤字融资。

在第二时期,政府必须征收等量的税收来偿付债务(包括累积的利息)和第二时期的支出,因此,

T2=(1+r)D+G2 (2)

其中,r代表利率。把(1)式代入(2),我们就可以得到联系税收和购买支出的方程:

T2=(1+r)(G1-T1)+G2 (3)

为了使方程(3)更容易理解,我们对(3)进行整理,得到:

T1+T2/(1+r)=G1+G2/(1+r) (4)

这个方程(4)就是所谓的政府预算约束,它表明政府购买支出的现值必须等于税收的现值。

政府预算约束表明了现在的财政政策变化与将来的财政政策变化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政府减少第一时期的税收而不改变第一时期的购买支出,那么,在第二时期政府就欠公债持有人的债务,这种债务迫使政府做出是减少支出还是增加税收的选择。

图1表明了第一时期减税如何影响消费者,假定政府在每个时期都不改变其购买支出。

在第一时期,政府削减税收△T,并以举债融资来弥补这种减税。在第二时期,政府必须增加税收(1+r)△T来偿还债务和累积的利息。因此,财政政策的这种变化将使消费者第一时期的收入增加△T,而使第二时期的收入减少(1+r)△T。然而,消费者的机会集没有改变,因为消费者一生收入的现值与财政政策变化前是一样的。

因此,消费者选择的消费水平与没有减税时他所选择的消费水平可能相同,这就是说,私人储蓄的增加额与减税额相同。因此,通过把政府预算约束与消费者跨时选择相结合,我们得到李嘉图的结论,即债务融资的减税对消费没有影响。

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性收入理论分析 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性收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诞生之后,有些经济学家就以此作为分析基础,证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有效性。所谓生命周期假说,是指个人在他所历经的童年时代、工作年代、退休时期和最终死亡这一生中的各个不同阶段内,他的消费计划同他的收入和收入预期值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

这一假说是由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Modigliani and Brumberg,1954)于1954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与1957年费里德曼(Friedman,1957)提出的永久性收入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前者只不过偏重于收入与年龄的关系。

假定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分析家庭选择的框架,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框架分析李嘉图等价定理(Seater,1993,p.142-145)。

在假定不存在政府、资本市场是完全的情况下,考察一个希望最大化其跨时效用函数典型个人。跨时效用函数(intertemporal utility function)可以写成:

未来各代人 除了短视和借债限制外,传统观点的第三个论据是消费者预期这种隐含的将来税收不会落在他们身上而是落在未来各代人身上。例如,假定政府现在削减税收,发行30年的债券以弥补预算赤字,并提高今后30年的税收以偿还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债务代表了一种财富转移,从下一代纳税人转移到现代纳税人。这种转移增加了当代人的一生资源,所以会增加他们的消费。

债务融资的减税实质上会刺激消费,因为它以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而给当代人以消费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债务融资的减税可能会通过在代际间再分配财富而改变消费。

可是,巴罗对这种论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由于将来各代人是当代人的后代,不能把他们看成是独立的经济行为体,而适当的假设应当是当代人关心未来各代人。这种代际之间的利他主义由赠与得到证实,很多人在去世时都给其后代留下遗产,这表明,很多人并不希望以牺牲其子孙的利益来占有这种消费机会(Barro,1974,p.1095-1117)。

2.4 达拉马格斯的分析

最近,希腊经济学家达拉马格斯(Dalamagas,1994,p.1197-1206)利用约翰逊(Johansen,1988,p.231-254)的共积方法(cointegration technique),就意大利、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和芬兰等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在低公债-收入比率的国家,李嘉图等价定理不成立,在高公债-收入比率的国家,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

达拉马格斯把上述国家划分为两类国家,一类是以芬兰、韩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低公债-收入比率国家,另一类是以意大利、加拿大和南非为代表的高公债-收入比率国家。

达拉马格斯选取私人消费、预期收入、预期政府支出、预期预算赤字、税前国内生产总值、税收收入、税后收入的折现率等变量,利用上述国家的实际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两个结论:第一,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低公债-收入比率国家普遍不适用。在这些国家中,个人不能预测政府债券的还本付息所需要的未来纳税义务。

因此,公债发行的增加使得家庭感到更富有了,于是增加了消费需求。从动态角度来看,债券的存量越大,家庭就会越感到富有,也就越想消费。

第二,在高公债-收入比率的国家,李嘉图等价定理可能成立。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这些国家,举债与消费之间的存在著负相关。

其原因是在这些国家,消费者可能很好地掌握了通过公债融资的延期征税政策对于未来财富状况将意味著什么。更明确地说,预期的政府公债的还本付息的纳税义务将使家庭相对变穷,于是他们将降低消费需求,从而纳税人过份使公债发行所引起的未来纳税义务资本化。故此,在高公债-收入比率国家,李嘉图等价定理可认为近似成立。

接下来,他分析指出,在以举债取代征税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行为是否变化取决于每个人准确获得税收负担信息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第一,税收可见度的成本。

税制的可见性(即税制是以销售税占主导地位还是以直接预提税占主导地位)越低,人们越不能预测其税收负担。第二,税收征收时间的成本。

当未来纳税义务的间隔时间越长,人们对实际税收负担的感觉就越淡化,就越有可能引起减税的公债幻觉。第三,税制复杂性程度的成本。税制越复杂,消费者就越难以估计他们的总的税收负担。这样,以复杂性、不可预见性和时间安排不规律为特征的税制阻碍了消费者获得他们总体税收负担的全部信息,无法准确地确定减税部分的储蓄数额以备未来的纳税义务,而往往低估他们的实际税收负担。

3.结语

李嘉图等价的含义是债务融资的减税不影响消费。家庭把额外的可支配收入储蓄,以支付这种减税所意味著的将来的纳税义务。

私人储蓄的这种增加正好抵消了公共储蓄的减少。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之和)保持不变。

因此,减税没有传统理论所说的效应。

至于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理论界的争论颇大。

很多经济学家指出了违反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各种潜在因素,但这些因素到底起多大作用还是个经验问题。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逻辑并不意味著财政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不重要。

如果财政政策的变化影响现在的或将来的政府购买支出,那么,它们就影响消费者支出。例如,假定政府现在削减税收,因为它计划在将来减少政府购买支出。

倘若消费者理解这种减税不会意味著将来税收的增加,那么,他就觉得更富有了,因而增加他的消费。但是,要注意,正是政府购买支出的减少而不是税收的减少刺激了消费:即使现在的税收不改变,但公布将来减少政府支出也会提高现在的消费,因为它意味著在将来某一时间降低税收。。【参考文献】:

政府债务的经济影响:文献考察(The Economic Effects of Government Debt:A Survey)

公债的资产效应(Assets Effects of Public Debt)

Abel, A. B., 1986,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Uncertain Lifetimes with Adverse Selection,Econometrica 54.

Barro, R. J., 1974, 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

Bemheim, D., 1987, Ricardian Equivalence: An Evaluation of Theory and Evidence,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Brennan, H. G. and J. M. Buchanan, 1992, The Logic of the 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n, in Kaounides, L. and G. E. Wood, Debt and Deficits, Vol.Ⅲ,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Buchanan, J. M., 1976, Barro on the 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 (2), April.

Dalamagas, B., 1994, The Tax Versus Debt Controversy in 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ng System, Applied Economics 26.

Friedman, M., 1957, 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ohansen, S., 1988,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integrating Vectors,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2.

Mankiw, N. G., 1994, Macroeconomics, Worth Publishers.

Modigliani, F. and R. Brumberg, 1954,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Aggregat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ion of Cross Section Data, in K. K. Kurihara, ed.,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New Brunswick, NJ.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Seater, J. J., 1993, Ricardian Equiva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March.

Shapiro, M. D. and J. Slemrod, 1993, Consumer Response to the Timing of Income: Evidence from a Change in Tax Withholding, NBER Working Paper No. 4344.

Tobin, J., 1980, Asset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