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明道征圣宗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明道征圣宗经 【释义】: 荀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思想虽与前期儒家有诸多不同,但本质并无太大变化,而且都借传授儒家的经典著作来阐发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荀子认为儒家教本乃“道德之极”,包含天地之间的一切道理,并尊称之为“经”,确立了五经的重要地位。夏传才先生将荀子的文学(学术文化)观概括为“明道、征圣、宗经”。 荀子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要求著述辩说要宣传礼义。他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荀子歌颂文、武、周公、孔子,尊之为圣人,推崇他们有隆高的道德礼义,又兼知万物事理,认为“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正论》)于是,他提出“征圣”的观点,即以圣人为楷模,征引圣人之言作立论的根据。他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 ”(《儒效》)“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正论》)一切言论和判断都必须以圣人为楷模,以圣人的言行为是非标准。荀子认为《诗》及《书》、《礼》、《乐》、《春秋》五经都记载著圣人之道,他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儒效》)故又提出“宗经”的观点,要求以五经为理论依据。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以明道为中心,一切的议论辩说都为了宣扬礼义,以圣人为楷模,以五经为依据和准则。荀子创立的这个文学(学术文化)观,是后来儒家传统的文学观,它经过汉代扬雄、齐代刘勰等人的继承和发挥,成为长期封建社会对《诗经》及其它学术文化研究的指导理论。(参见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在这种先验的观念指导下,荀子著述中大量征圣宗经,引诗为证,并且多是断章取义,附会儒家礼义观念。 据考证,汉代鲁诗、韩诗、毛诗三家皆出自荀子,荀子用诗之法直接影响了汉代经生说诗的断章取义,比附经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