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公溥
周敦颐提出的消灭私心杂念后就能达到的认识境界与道德境界。 语出《易通》。原文说:“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 请问焉。 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意思是说,圣人是具有“明通公溥”这样的境界的。要达到这种境界,心中要专一,不能有杂念。无欲就能无杂念。 能做到静虚、动直。心境宁静没有私欲干扰,不会蔽于私欲,就能够认清是非、无所不明。心明,就能通照一切,这就叫“明则通”。“动直”即行动(为人)正直。 为人正直就能做事公平、无所偏倚,这就叫“动直则公”。公平对于社会多数人有利,这叫“公则溥”。 做到明、通、公、溥的基础是无欲。所以,周氏提出“明通公溥”还是要求人们去掉私心杂念,做到无欲。 如何对待欲的问题,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