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言中论,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评论说,伯夷、叔齐是两个不丧失志气,不辱没自己身家的人;柳下惠、少连所可以称道的是,虽然降志辱身去做官,但言论合乎道理,行为也能体现周密的思虑;虞仲、夷逸隐身避世,不谈世务,其言行也合于道义的清节和应机的权宜。 孔子认为自己和这些坚持某种节行的人不同,是能够在道义的原则下,灵活地去处理一切问题的。 后因用指既不失原则又能据情灵活处理问题,俗又用指模棱两可或对事情的无所谓的态度。 宋·辛弃疾《木兰花慢·寄题吴克明广文菊隐》词:“‘我无可无不可’,意先生出处有如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