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托马斯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托马斯主义 原是出现于19世纪末欧洲的哲学和伦理学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派超越宗教范围,冲击并涉及到政治、科学、伦理、法学、历史、美学和文艺等诸多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领域和影响不断扩大,成为西方现代美学和文论中的重要流派,即新托马斯主义美学或文论。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盖泽尔、格拉布曼、拜姆克尔和法国的马利坦和吉尔松等;其中马利坦是该派的台柱和领袖。19世纪末,马利坦意识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思维观念将不可避免地冲击传统的宗教神学,无法抵制和抗拒的现代意识也将使传统的宗教神学陷入孤立的困境。 为此,马利坦等一批哲学家,以13世纪著名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哲学思想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生活、现代科学、现代思维的实际,创立了“新托马斯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该派哲学家们不仅使老托马斯主义的宗教哲学死灰复燃,而且还想在传统宗教哲学与现代意识、现代生活、现代思维之间架通一座新的桥梁,试图在神学与科学、神秘与现实、绝望与直觉等之间取得合乎现代社会思潮的平衡,并以此作为现代人的精神支柱和思想规范。马利坦们鼓吹“上帝中心论”,宣扬上帝是人的主宰和宇宙生成的本原。 他们在“以上帝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来取代“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的同时,还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和现代的一些资产阶级哲学见解,从20世纪20年代始,形成了新托马斯主义庞杂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这见之于马利坦的《诗的界说及其他》(1935)、《诗的现状》(1938)、《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1953)等著作中。马利坦主要的文艺观点是: 诗是什么?马利坦结论为:诗乃是人在“精神无意识”基础上的“智性”与上帝赋与的“创造性直觉”的结合。 诗的直觉进入实践,艺术得以产生;诗的直觉比受物质条件束缚的其他艺术更为自由,在精神上能以直觉的方式与存在的精神直接沟通;诗没有对象和目的,而艺术往往是有对象和目的,如工艺美术。 “美是诗的先验的、超绝的关联物或对应物”。“美不规定诗,诗也不从属于美”;对诗来说,美又是一个必要的关联物。 诗与美的“对应”和“关联”可界定为“美不是诗的对象,而是诗的目的以外的目的”。在以直觉、无意识、象征、符号为特征的西方现代艺术流行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新托马斯主义的文艺观点和美学思想,与现代派艺术中的非理性、象征、神秘、隐喻、无意识、符号等的广泛运用不谋而合,涉及到文艺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直觉、想象、情绪、欲望、爱等等,对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仍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