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姆夫
【生卒】:1848—1936 【介绍】: 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出身于医学家庭,早年虽与科学有接触,但对音乐却有极大兴趣。他7岁开始学提琴,10岁能作曲。 他求学于符茨堡大学,受布伦塔诺的影响开始学哲学和科学。由于布伦塔诺的建议,他又到哥丁根大学向陆宰学习,并于1868年在那里取得博士学位。 以后,他曾担任符茨堡、布拉格、哈雷、慕尼黑等大学的教授职务。1894年在柏林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一直到1921年退休时为止。 他对哲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但他更以音乐心理学而闻名。 斯图姆夫和冯特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之间曾就内省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因此他常被看作是冯特的主要的直接的对手。 他不同意冯特把经验分解为元素,他认为这样做会使经验变成为人的和抽象的,而不再是“自然的”了。 他喜欢的是现象学的内省,这种内省所考虑的是无偏见的经验,即刚刚发生的经验。 斯图姆夫的《音乐心理学》(两卷,1883、1890)和他的其它有关音乐的研究,使他在心理声学领域取得了仅次于赫尔姆霍茨的地位。 他提出了有关谐音和非谐音的理论,即音与音之间的融合程度是音乐和谐的基础。他发现相隔8度的音似乎融合成一个心理的统一体,而且这种融合带有音乐的谐和;但当一个音同另一个高半度的音同时响时,听者就会敏锐地觉察出两者的差别,同时会感到这个合音是极不协调的。 斯图姆夫1807年还发表了两篇论文:《现象与心理机能》和《对科学的分类》。这两篇论文虽然不是实验研究,但他运用了布伦塔诺的研究成果,因而对实验心理学仍然产生了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