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于上闻”。 这是他对自己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纲领的具体实践。“救济人病”,是从写诗者方面说;“裨补时阙”,是从观诗者方面说。白居易认为:写诗者为“救济人病”,写诗献给皇帝,皇帝据此使“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达到“臻至理(治)”“致升平”的目的。 这种观点,来源于《毛诗序》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白居易据此,在《策林六十九》中,主张“选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俾乎歌咏之声,讽刺之兴,日来乎下,岁献于上”。他为此写了不少“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寄唐生》)的讽谕诗。但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白居易认识不到“救济人病”和“裨补时阙”二者不可调和。皇帝是最大的压迫、剥削者,怎能听得进“唯歌生民病”的诗!实践结果,到处碰壁。招来的是“执政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连宪宗也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耐”(《旧唐书·白居易传》)这说明,他用诗歌去“裨补时阙”的主张,虽主要是“为君”,也仍然行不通。 但他能针对当时一部分人专写风雪花草,脱离现实的不良诗风,强调诗的“美刺”作用;以诗歌为武器,批评政治,反映现实,体现了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这在文学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其主张虽碰壁,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精神,及为此写出的大量讽谕诗仍很可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