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捉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捉钱 亦称“公廨本钱”或“月料钱”。 是北朝和隋唐政府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北朝时,官府常将公款投入商业或市肆,以收取利息。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以百官经费不足,乃置公廨本钱收取利息。唐承隋制,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二月,置公廨本钱,使各州令史管理,称捉钱令史。令史在市肆置司,每司招用九人,每人官府给钱五万,作为周转本钱,月纳息钱四千,年息达96%,经营一年后便可被授官。以后时行时止,但在唐代历时甚久。 行之既久,便发生了流弊,民慑于官势,情愿不要本钱白纳利息,官则常取数倍于本钱之息,甚至向人民强行征取,使捉钱利息收入成了变相的税收。捉钱收入常被充作官吏俸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