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扶芳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扶芳藤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滂藤(《本草拾遗》),白墙络(《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换骨筋(《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攀援丝棉木(江西《草药手册》),坐转藤(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千斤藤、山百足(《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岩青杠(《贵州民间药物》)。

基源 为卫矛科属植物扶芳藤的茎、叶、全株。

原植物 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Turcz.)Hand.-Mazz.(E.radicans Sieb.)

历史 扶芳藤始载于唐《本草拾遗》。《纲目》入草部蔓草类,引该书云:“生吴郡。藤苗小时如络石,蔓延树木。

”《证类本草》草部上品络石条下引《本草拾遗》:“藤苗小时如络石、薜荔,夤缘树木,三、五十年,渐大,枝叶繁茂;叶圆,长二三寸,厚若石韦,生子似莲房,中有细子,一年一熟。”《纲目》引其茎叶功用“大主风血腰脚”,似系本种。《植物名实图考》仅在清风藤条提到扶芳藤,无描述与图。

形态 常绿或半常绿灌木,高达1.5m。

茎枝常匍地或附著它物而随处生多数细根,小枝密生细小而微突起的皮孔。

单叶对生,叶柄长约5mm;叶片薄革质,椭圆形,稀为长圆状倒卵形,长2~8cm,宽1~4cm。聚伞花序腋生,有花5~15朵(有时更多),花序具长梗,梗长达4cm,顶端二歧分枝.每枝有多数短梗花组成球状小聚伞,分枝中央有一单花;花绿白色,直径约5mm,4数,雄蕊有细长花丝。蒴果黄红色,近球形,稍有4凹线,直径约1cm。

种子有橙红色假种皮。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64页.图3058)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村庄,常缠绕树上或爬墙、匍匐于岩石上。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

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

【化学】:

含正十三烷(1-Tritriacotane)、卫矛醇(Dulcitol)、木栓酮(3-Friedelanone)、表木栓醇(3-Epifriedelanol)、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ol)、木栓醇(3Friedel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种子含前番茄红素(Prolycopene)和前-γ-胡萝卜素(Pro-γ-carotene)[2]

参考文献 [1] 华西药学杂志 1989;4(2):76 [2] CA 1948;42:8423e

【药性】:

性味 苦,温。

❶ 《本草拾遗》:“苦,小温。”
❷ 《贵州民间药物》:“平,辛。”

功效 舒筋活络,止血消瘀。

主治 腰肌劳损,风湿痹痛,咯血,血崩,月经不调,跌打骨折,创伤出血。

❶ 《本草拾遗》:“主一切血,一切气,一切冷,大主风血。以酒浸服。”
❷ 《贵州民间药物》:“活血,杀虫。治跌打损伤。


❸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通经。治血崩,吐血。”
❹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行气活血。治腰膝疼痛,关节酸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浸酒。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贵州民间药物》:“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慢性腹泻:扶芳藤30g,白扁豆30g,红枣10枚。水煎服。”
❷ 《贵州民间药物》:“治癞头:岩青杠嫩叶尖30g,捣烂,调煎鸡蛋1至2个,摊纸上,做帽样,戴头上;3天后,又将岩青杠嫩叶尖混合核桃肉捣烂包于头上,1天换1次。”
❸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腰肌劳损,关节酸痛:扶芳藤30g,大血藤15g,梵天花根15g。水煎,冲红糖、黄酒服。

单方应用 ❶ 江西《草药手册》:“治咯血:扶芳藤18g。水煎服。”
❸ 《文山中草药》:“治骨折(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扶芳藤鲜叶捣敷患处,1~2天换药1次。”
❸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治创伤出血:换骨筋茎皮,研粉撒敷。”
❹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风湿性关节痛,月经不调:扶芳藤6~12g,水煎服。”
❺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跌打损伤:扶芳藤适量,捣烂敷患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