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弓挟矢,揖辞让只。
【集校】: 洪兴祖:执弓挟矢,揖辞让只。 校语:一云:揖让辞只。 朱熹:同洪本。 黄省曾、明繙宋本、朱多煃:同洪本。校语亦同。 庄允益:同洪本。 。【集释】: 王逸:上手爲揖。 言衆士将射,已持弓箭,必先举手以相辞让,进退有礼,不失威仪也。 朱熹:上手延登曰揖,压手退避爲让,致语以让爲辞。古者大射、燕射、乡射之礼,将射者皆执弓挟矢以相揖,又相辞让,而后升射。 战国时,此礼已废久矣,故景差特于卒章言此以招屈原之魂。 林云铭:射之礼,三揖而升,射以观德,仍以德怀柔之已。 蒋骥:上手延登曰揖,压手退避曰让,致语以让曰辞。天下既平,贯革射息,天子当诸侯朝觐之时,与群臣从容燕射,以习礼乐,此太平之盛治也。 屈复:上手延登曰揖,压手退避爲让,致语以让爲辞。 古者大射、燕射、乡射之礼,将射者皆执弓挟矢以相揖,又相辞让而后升射。言欲其来归而察幽隐,存孤寡,治田邑,阜人民,禁苛暴,流德泽,举贤能,退罢劣。 胡文英:执弓挟矢,而揖逊辞让,则宛乎唐虞之风,而非复三代可比矣,故曰尚三王。 汤炳正:执弓挟矢,手执弓箭,此言行射礼。 揖,拱手之礼。让,谦让。此言行射礼时,拱手辞让,进退有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