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手掌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手掌参 【概况】: 异名 佛手参、掌参(《宁夏中草药手册》),手儿参(《陕西中草药》),旺拉(藏名)。 基源 为兰科手参属植物手参和粗脉手参的块茎。手参属全世界约10种,中国约3种。 原植物 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L.)R.Br.。粗脉手参G.crassinervis Finet 形态 陆生兰,高30~80cm。 块茎4~6裂,肥厚似手掌,初生时白色,后呈黄白色。茎直立,基部具淡褐色叶鞘。 茎生叶4~7枚,长圆状披针形,基部抱茎,先端渐尖。穗状花序顶生。 长6~15cm;花多数,粉红色或淡红紫色,苞片椭圆状披针形,外花被片长圆状卵形,中央花被片内凹,侧花被片下弯,内花被片2,广卵形,偏斜;唇瓣长宽相等,菱形,三浅裂,裂片近于卵形而钝,中央裂片较长;距通常呈镰状变曲,细长,长1.3~1.8cm;子房甚扭曲,长约8mm。蒴果长圆形,无柄,长约10mm。 花期6~7月。果期7~8月。 (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436页,图0880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间草地、河谷及灌丛间。产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 粗脉手参与手参的不同处在于:高20~50cm。茎生叶5~7枚;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 穗状花序顶生;花密集,紫红色;唇瓣三角状或近菱形,先端3裂,距短于子房。蒴果,长圆形,先端尖。(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436页,0880条图)生于高山草地或林缘潮湿肥沃处。产西藏。 。【生药】: 采集 春、秋季采挖,去净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用开水烫过再晒干。 药材产于中国东北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北、四川。 鉴别 性状 略呈手状,长l~4.5cm,直径1~3cm;表面淡黄色至褐色,有细皱纹,顶端有茎的残基或残痕,其周围有点状痕,下部有2~12指状分枝,分枝长3~25mm,直径2~8mm。质坚硬,断面黄白色,角质样。 气特异,味淡,嚼之发粘。 以色黄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者为佳。 显微 块茎(直径约1cm)的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壁厚,下皮层细胞1列径向长椭圆形,基本组织有多数大形粘液细胞,含有草酸钙针晶束。 维管束为外韧型,沿边缘排列,中央也有维管束;维管束周围都有内皮层围绕,凯氏点明显。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大多已糊化。 (图见《中药志》,第2册,图216)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块茎含粘液质5%、淀粉27%、蛋白质5%、糖类1~5%;其它尚含有草酸钙和无机盐[1,3]。 附 地上部分含4种黄酮甙:计有山柰酚-3-β葡萄糖-7-β-葡萄糖甙(Kaempferol-3-β-glycoside-7-β-glycoside)紫云英甙(Astragalin)槲皮素-3-β-葡萄糖-7-β-葡萄糖甙(Quercetin-3-β-glycoside-7-β-glycoside)和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1]。 全草含挥发油6%,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香荚兰醛(Methyivanillin)和向日葵素(Piperonal)[1,2]。 参考文献 [1]长白山植物药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397 [2]CA 1956;50∶8972a [3]中国经济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61∶655,2013 。【药理】: 本品的水提取物对兔、犬有利尿作用,但剂量过大反能降低尿量,这是对肾脏的直接作用。 参考文献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43:80:186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宁夏中草药手册》:“甘、微苦,微寒。” 归经 入肺、脾、胃经。 功效 补益气血,生津止渴。 主治 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久泻,失血,带下,乳少,慢性肝炎。 ❶ 《东北药用植物志》:“制成粘液,用于中毒和泻下;泡酒为强壮、强精剂。”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研末或制成糖浆或浸酒。 使用注意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外感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传染病》:“治传染性肝炎:佛手参,黄精,粉苞苣各适量,制成糖浆。每次服10~15ml,每天3次,小儿酌减。” ” 食疗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病后体弱神衰,阳痿,久泻:手掌参、党参、黄精各9g。炖肉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