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
中国历代政府为管理户口与征派赋役而编造的户口簿册、《管子·禁藏》:“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訾也。”《三国志·魏书·崔琰传》:“(曹操)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户籍又叫户版,《周礼·天官·宫伯》:“凡在版者。”郑玄注:“版,名籍也,以版为之,今时乡户籍谓之户版。”秦汉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征派赋役,常编定户籍,限制民户迁徙、流动。 凡有户籍者为国家的编户齐民,须按规定缴纳赋税,提供劳役。历代民户常有因战乱、荒歉,或不堪赋役而流落他乡者,成为流民,或豪强的荫户。唐宋时,为了区别土著与流民,在户籍中设主客户名目。主户为土著,客户为外来流民。 宋元之际,客户名目消失。 此外,历代的户籍中还有僧祗户、乐户、杂户、匠户等名目。这些人因身份不同常编入特种户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