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 【集校】: 洪兴祖: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 校语:愍,一作闵。杼,一作舒。 朱熹: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校语:愍音敏,一作 抒,从手,上与、丈吕二反。一作纾,亦通。 黄省曾、朱多煃、毛晋、庄允益:同朱本。 明繙宋本:惜诵以致 校语: 汪瑗: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舒情。 姜亮夫:朱本(作愍)是也。洪引一本作愍者[按,此指明繙宋本,金陵书局本已改作愍],唐讳太宗名改也。 洪本作愍者,又愍之 汤炳正:四部丛刊明翻宋本、寳翰楼本皆作“致 避唐讳,故改“民”爲“ 故洪氏《考异》云:“ 芙容馆复宋《章句》本正文、注文皆作“愍”。犹存古本之旧。[按,汤炳正先生《楚辞今注》此句同洪本。而此条考异出自其《楚辞类稿》,此云“致 【集释】: 王逸:惜,贪也。 诵,论也。致,至也。 愍,病也。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 论之于心,诵之于口,至于身以疲病而不 杼,渫也。言己身虽疲病,犹发愤懑,作此辞赋,陈列利害,渫己情思,风谏君也。 洪兴祖:愍,音敏。 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 杼,渫水槽也,音署。杜预云:申杼旧意。 然《文选》云:抒情素。又曰:抒下情而通讽谕。其字竝从手。 上与、丈吕二切。 朱熹:惜者,爱而有忍之意。诵,言也。致,极也。愍,忧也。抒,挹而出之也。 汪瑗:惜,歎惜也。诵、颂、讼,古通用。《诗》曰:“吉甫作颂。”《论语》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大抵古人指己所作之文,自省之言,皆谓之诵。此所谓惜诵,谓己歎惜而作此篇之文也。致,犹《易》“鈎深致远”之致,谓推而极之也。 抒、纾、舒,古亦通用,渫也。朱子读作去声,谓挹而出之也。亦通。发愤抒情,与致愍平看,无轻重先后意。 《楚辞》之文,意同而语异,如此类甚多。此谓己之所以歎息而作此诵者,盖欲推致己之忧愍,发扬己之愤懑,抒渫己之情愫也。愍,言其幽隐之思;愤,言其不平之气;情,言其衷曲之忱也,或以二句相承看。又曰,愤甚于愍,情深于愤也。 亦通。要之二句以惜诵二字爲主,下三者皆本作诵而来也。 陈第:正,古音征。惜,悯也。 爲悯惜之论,以致其忧愍之意,故发愤以抒其情。 黄文焕:屈子之所自悲,悔诉冤之无及也。 始惜之而不肯遽言。 王夫之:惜,爱也。 诵,诵读古训以致谏也。 林云铭:惜,痛也,卽惜往日之惜。 不在位而犹进谏,比之朦诵,故曰诵。言痛己因进谏而遇罚,自致其忧也。惟惜故愤,惟愤故抒,皆 张诗:言我痛惜诵言以谏其君,而自致此忧愍而难释,故复发扬己之愤懑,抒渫己之 蒋骥:诵,《增韵》:公言之也。通作讼。 愍,卽后篇“离愍”之愍,谓忧困也。盖原于怀王见疏之后,复乘间自陈,而益被谗致困,故深自痛惜,而发愤爲此篇以白其 奚禄诒:诵,亦讽也。公言爲诵,託词爲讽。愍,悲哀也。言己惜君国而讽诵以尽言,所以致其中心之悲悼。 君不见纳,因作词以发其致愍之愤,抒其惜诵之情也。惜字意深长,思前想后、省身慕君、忧天愍人俱有。 戴震:诵者,言前事之称。惜诵,悼惜而诵言之也。 胡文英:诵,如《孟子》爲王诵之之诵,谓 抒,抒写也。情所难忍,故发愤而抒写之也。 刘梦鹏:诵,反复言也。致,招。痛己但以忠谏得罪,致此忧患,别无他过也。愤者,心求申而不遂之意。 言廱君不识,陈 陈本礼:惜诵,谏诤之词。 《诗》:家父作诵,以究王訩。抒情,抒致愍之 胡濬源:惜,可惜也。诵,卽忠言也。 王闿运:诵,诵言也。本与顷襄谋反,怀王忽背之而以爲罪,欲诵言自明,王怒,益祸。 又使王负不孝之罪,国事愈不可爲,故惜之而自致愍也。今卒不存楚, 《九辩》曰:自压按而学诵。 马其昶:《説文》:“惜,痛也。”惜诵,犹痛陈也。 沈德鸿:言始者爱惜其言,忍而不发,以致极其忧愍之心,至于不得已,而后发愤懑以抒其 徐英:凡以发耑二字爲题者,其题意不括全篇之旨,犹关关睢鸠云尔。 或者穿凿于题义则 游国恩:《吕氏春秋·长利篇》云:“爲天下惜死”,高诱注:“惜,爱也。”《广雅·释诂》也训惜爲爱。 又按《説文》:“诵,讽也。”《国语·楚语》云:“宴居有工师之诵。”韦昭注:“诵,谓箴谏也。”惜诵就是好谏的意思,(王逸作贪论,殊觉不通;朱子谓爲爱惜其言,更不成话。)因爲他欢喜谏诤,所以遭此忧愍。他可恨王听不聪,所以发誓以明己所言之忠。 (《楚辞概论》) 闻一多:蒋骥读诵爲讼,近是。《汉书·东方朔传》“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本篇亦自讼之辞,而“指苍天以爲正”以下五句,尤可参证。讼诵古字通。 《史记·吕太后本纪》“未敢讼言诛之。”《汉书·高后记》作诵,是其例。杼通抒。《哀时命》“焉发愤而抒情”。 情,诚也。《抽思》“焉舒情而抽信”,情信卽诚信。 (1985年12月《九章解诂》) 姜亮夫:《周语》有瞍赋蒙诵之制,盖古之谏官也。古巫史实掌谏纳之事,屈子爲怀王左徒,左徒乃宗官之长,入则图议国事,出则应对诸侯,其职实与汉之太常宗正相类,故得自比于古之瞍矇也。 愍,忧也。言己悼惜,因古训以致谏,以达其忧愍国家之隐。 发愤、抒情对举,发愤卽发其悼惜称诵之愤,抒情谓申抒其下情,以通其讽谏之义也。 马茂元:以悼惜的心情,称述往事来表达忧苦之思。愍,病痛也,指内心的忧苦。下句“发愤以抒 刘永 (1983年9月《屈赋音注详解》) 苏雪林:惜仍以惋惜爲解,较妥。 屈原所谓惜者,不过爲楚怀王可惜,爲楚国可惜而已。诵不一定是公言,无非是可以诵读之文而已。“惜诵”联成一个词彙,卽惜国惜君所作的忠言。 徐仁甫:旧解“惜诵”皆不可通。惜当爲昔之形增(或因“惜往日”而 诵是谏之一种:《国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鼓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可见诵与谏义近。 原亦尝云“自压按而学诵”,卽自压按而学谏也。惜诵以致愍,谓昔日谏君以致愍也。故下文极言所言之忠,并指苍天以爲正。 汤炳正:诵,通讼。 谓爲争讼是非而内心伤痛。杼,同抒,发泄宣布。 (《楚辞今注》) 吴孟复:惜,旧释哀也、贪也,似非。惜与藉(借)均从昔得声,同在鱼部,形亦相近,疑惜爲藉(借)之假借。 郭沫若亦读爲“借”,极是。 致,《説文》:“送,诣也”。又《尔雅》:“畛,致也”。《礼记·曲礼·郑注》:“畛(郝懿行谓卽“眕”字),致也,祝告致于鬼神之辞也。 ”愍,《广雅》训爲忧也,伤也,痛也,乱也。字与悯通。 《孟子·赵注》:“懑也”。又与暋通。 《庄子·外物》释文引李注:“闷也”。《方言》:“顿愍,惽也”,《广雅》:“顿愍,眠眩乱也”,郭璞《方言注》:“谓迷惛也”,卽今言“昏迷”之意。 是愍爲忧痛懑闷而至昏迷之状,参见后文“闷暋”笺。致愍,《诅楚文》首言“有秦嗣王使其宗祝布愍告于巫咸大神……。”致愍与布愍义同,是古时祝告之习语。 愤闷由遇罚而産生,但直接释爲遇罚,则不甚确切。 此言借讼词来致告愤闷。 蒋天枢:致,谓申之使达。 《説文》木部:“杼,机持纬者。”诗述内心蕴结,犹如“机之持纬”,故谓爲杼情。 王泗原:这句説,爱诵説以致痛苦,指进谏而见斥弃。愤,作发的受语。 何剑熏:致,读如《诗·大雅》“是致是附”之致。毛苌《传》:“致,致其社稷群神。”(1994年11月《楚辞新诂》) 金开诚:惜诵以致愍,哀痛地陈诉以表达心中的忧伤。一説意思是:因我喜欢进谏而招致了忧患。 亦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