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悟性和理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悟性和理性 指的是认识的两种能力。 最早出自康德的哲学。康德认为,悟性是借助于先验的逻辑范畴,把由感觉经验得来的材料组织起来做出综合判断的认识能力,悟性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理性是一种较高的认识能力,它要求对事物的本质有所认识。但康德又认为,当理性去认识“本质”、认识“自在之物”时,却又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悟性的那些先天概念去规定和说明“自在之物”。 悟性既然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而理性又要求达到本质的认识,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之中。理性陷入自相矛盾这一事实,证明理性也是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的。 黑格尔批判了康德割裂现象和本质的错误,实际上是限制了人的认识范围,贬低了理性的价值和作用。黑格尔主张用悟性和理性来表示人类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悟性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和认识的初等方法,这种认识是形而上学的,即把一切都看成是静止的、固定的、不相联系的,它只能把握事物的现象;理性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和认识的高等方法,它是辩证的思维是发展转化的思维活动,只有理性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恩格斯对黑格尔所规定的这一区别,和只有辩证思维才是合理的论点,给予了肯定,并依据黑格尔“悟性和理性”的区分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经验主义者。 但应当指出,康德和黑格尔所说的悟性同感性认识是两回事。唯物辩证法所认为的感性认识是指人的感官对客观外界的反映,而康德和黑格尔对“悟性”的解释,都是从唯心主义出发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已经扬弃了“悟性”这一概念,它强调人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客体到主体,由主体到客体、再由客体到主体的反复过程,并且随著每一过程的推移,认识都达到高一级的阶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