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
[结构] 偏正式。 [释义] 对不幸的人所产生的同情心。恻隐:对受苦受难的人表示同情;不忍。 之:古汉语助词,相当于“的”。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功能、例句] 多作宾语。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五:“虽然有时似乎受伤,其实并不,至多不过是假装跛脚,聊以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可以从容避匿罢了。 ”明·施耐庵《水浒传》一三回:“且说山东济州郓城县新到任一个知县,姓时,名文彬,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 [同义] 惜老怜贫 舍己救人 [反义] 铁石心肠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辨误] 恻,不能写作“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