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性有善恶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性有善恶论 战国世硕提出的一种人性学说。 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论衡·本性》)。就是说,人天生具有善恶两个方面的本性,善是阳面,恶是阴面。 但人的道德品性都是潜在的,最终显善或显恶,在于后天“养育”。汉代董仲舒也认为天有阴有阳,人有贪有仁。 王充肯定了世硕的观点。“唯(世)硕、公孙尼子之徒颇得其正”(《论衡·本性》)。 明确提出性有善有恶。他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而大多数人则是无善无恶或善恶相混的人,属中人。少数极善极恶的人,本性难移。大多数中人,可以通过环境教育而发生变化。 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王充的人性学说含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他说:“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这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该理论对西汉杨雄的性善恶混说产生了很大影响,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