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性善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性善论 中国古代一种人性论,它与性恶论相对立,强调人必保持本色,其代表人物是战国人孟轲及其思孟学派。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总称之谓“四端”。这“四端”“人皆有之”,但只是善的起点,将其发扬光大,就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仁、义、礼、智”。即其所言:“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轲讲:“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王应麟《三字经》)。 本性皆善的人们,由于后天习染的结果,本性发生变异。保留仁、义、礼、智四端,能成为仁人贤士;失去仁、义、礼、智四端,就成为小人或不肖者,就可能走向犯罪。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