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细菌从体内其他感染灶(如:疖、痈、扁桃体炎等)经血运到达骨组织,并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骨髓炎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1.病因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源于菌血症,常发生在儿童的干骺端。因此处有许多终末小动脉,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在此沉积,这时如果关节因跌倒、扭挫等损伤,以致干骺端毛细血管网破裂出血,机体抵抗力降低后,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感染。 2.病理 分为脓肿形成、包壳形成、骨坏死和死骨形成、修复四个阶段。早期以破坏和坏死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 3.诊断 (1)全身症状:起病急,有明显的中毒症状。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头痛、高热,体温在39℃以上,伴寒战、脉快、口干。 (2)局部症状:早期患处持续剧痛,肌肉有保护性痉挛、拒动。几天后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压力减轻,疼痛反而减轻。 (3)化验检查:WBC计数增多,可达20×109/L~4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培养可为阳性。穿刺抽出液可培养出细菌。 (4)早期局部分层穿刺可了解脓肿部位。 (5)X线片:在起病10~14天内X线片无明显异常。10~14天后,松质骨呈虫蛀样改变,有明显骨膜反应。 (6)CT和MRI可提早发现病灶,对骨膜新骨形成和病变实际范围显示相当精确。 (7)近年来应用放射性核素检查与MRI相结合的方法,对早期诊断极有价值。 4.诊断标准 (1)好发年龄:80%以上为12岁以下的儿童。男女之比为4∶1。 (2)好发部位:常发生于小儿长管状骨的干骺端。最多见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可能与下肢负重及易受损伤有关。 (3)发病急,全身有明显的中毒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病儿常哭叫,肌肉痉挛,患肢保持在半屈曲位,不肯移动,拒绝检查。干骺端处有持续性剧痛,皮温增高,有深压痛,但早期无明显肿胀。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培养阳性。 (5)骨穿刺如有脓液或混浊液而涂片检查有脓细胞或细菌,即可确诊。 (6)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骨质破坏。 5.鉴别诊断 (1)软组织炎症:是软组织病变,炎症范围大而浅,红、肿、热、痛较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轻,压痛较浅,而急性骨髓炎恰好相反。 (2)急性风湿热:起病缓慢,有多关节游走性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可根据以下三点鉴别: (3)化脓性关节炎:压痛在关节,不在干骺端,关节穿刺可明确诊断。 (4)骨肿瘤:有明显的夜间痛,局部迅速肿大,皮肤不红,表面可有怒张的血管,有时局部有血管搏动感。早期一般不影响关节功能,局部穿刺吸取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6.治疗 (1)全身治疗:要做好全身支持治疗,如中毒症状严重,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液,大量补充维生素C,补充维生素B1,保护心脏,给予高蛋白饮食等。高热时要降温、补液、纠正酸中毒。 (2)正确应用抗生素:早期联合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可能制止病变进展。体温下降后须继续应用抗生素4周。给药3日后若体温不降,症状不减,应调整抗生素种类和用量。若还不能控制感染,则需要配合手术治疗。 (3)局部引流:大剂量抗生素不能控制症状者,即应做局部钻孔手术,用以引流与减压。引流越早、越彻底,防止感染扩散和缓解症状的效果越好。两根引流管,24小时连续滴入1500~2000mL。剂量相当于全身用量的1~2倍,连续两周。 (4)局部固定:无论手术或非手术,患肢均应用持续皮肤牵引或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以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防止畸形,并可防止发生关节脱位或病理性骨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