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
官名。 秦代始置。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职仅次于丞相,既掌管图籍秘书,又监察百官。下置御史丞、御史中丞、侍御史等。汉初沿秦制。成帝绥和元年(前8)更名大司空,禄比丞相,其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名御史大夫。 元寿二年(前1)又改为大司空,其制已非秦及汉初之旧,为主水土之官;图籍秘书之职由尚书令代替,监察之权移交其属官御史中丞。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改大司空为司空,仍管水土事,与太尉、司徒并称三公。 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改司空为御史大夫,职如司空。晋后多不置。 直至隋代,始复御史大夫之名,但为御史台之长,专司监察,实为御史中丞之改名。唐承隋制。 其后御史大夫名虽重而权已轻,宋代又多缺而不补。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亦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