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形而上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形而上学 哲学术语。 在西方哲学中有主要两种含义:本体论的意义,指以世界本体为对象的、超越经验之上去追究世界的存在和本质的哲学;方法论的意义,指非辩证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在古代和现代西方哲学中,都是主要在前一种含义上使用这个术语。 “形而上学”一词的最初原文是由希腊文的“后”和“物理学”两词组成,其它西文也照此翻译,如英文即由meta(后)十physics(物理学)组成。这是古希腊文献编纂者安德罗尼柯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亚氏关于世界存在本体的学说部分放在亚氏关于物理学的著作之后,并名为“后物理学”或“物理学之后”,由此产生此词。 中文最初译为“玄学”,后清末学者严复认为,按其本体论含义具有超经验超形体的意思,与《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有相同之处,故取其“形而上”三字,将“后物理学”译为“形而上学”,沿用至今。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早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他之前哲学发展的历史,并对混合在哲学之中的各门学问作了初步分类。他认为,研究各种可感知的实体的学问不能回答世界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只是“第二哲学”即物理学;专门研究关于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学问,是最根本的学问,是“第一哲学”。在中世纪,形而上学著重讨论存在和属性是否可分的问题,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等。 参看“形而上学(中世纪)”条。 在近代和现代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一词仍然主要在本体论含义上使用,虽然在不同哲学家或哲学流派那里,所标榜的形而上学研究的具体对象有所差异,但都以超经验的世界本体为对象。 有些现代哲学流派宣称“拒斥形而上学”,他们所谓的形而上学也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使用的。 用“形而上学”指非辩证的思维方式,起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 他主要在《逻辑学》和《哲学全书》中,把形而上学作为与他的辩证方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加以分析和批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继承了黑格尔在这里的用法,在使用形而上学一词时,通常都是指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