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弹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弹歌 【原文】: 断竹,续竹,飞土,逐 【原文作者】:古歌谣 【鉴赏】: 这是一首原始劳动歌谣。 逯钦立所编《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将它列为开篇,足征它是我国光辉灿烂的诗歌源头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 这首歌谣撷自东汉赵晔写的具有演义类雏型的历史小说《吴越春秋》,“越王欲谋伐吴,范蠡选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 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 明代冯惟讷为保存古诗资料,编成《诗纪》一书,此书为逯钦立编纂的基础。逯说,“今仍照《诗纪》列此”,即全书第一首。冯曾在《弹歌》下加注:“刘勰云:‘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又曰:‘断竹黄歌,乃二言之始。’”又注:“黄,黄帝也。”据此,则《文心雕龙》作者将这首歌谣看作是二言诗的始祖。 我们从《弹歌》本身的内容来判断,它应当是描写射猎劳动的,因为一音步短促的节奏跟从西周到春秋中期通行的《诗三百》的四言两音步,明显不同。这种二言一拍的紧迫节奏正与弹射野兽时紧张快速的步伐、音响、动作相吻合。因此,刘勰将它断为黄帝时期的歌谣,是有眼力的。 大家知道,炎帝、黄帝并非具体的人的实体,而是著名氏族部落的化身或代表。传说,在神农氏之后,即进入黄帝时期。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约相当于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 史学界有人提出,黄帝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并且向阶级社会过渡。不管怎样,黄帝时期虽然有了农业、畜牧业,而渔猎仍是整个生活资料的来源中不可缺少的生产项目。 他们用的狩猎工具有弹子、石块、石箭头、石矛头等等。 《弹歌》应是当时打猎劳动生活的反映。 “断竹,续竹”两句颇费解。清代大学者沈德潜的弟子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说:“断竹为弓背,续竹为弓弦。”据此则两句似指制作这一劳动工具的过程。这是可信的。 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在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就已发明了弓,将物体的弹力和人的体力结合起来,射得远,飞得快,打得准,成了人们手中新的强有力的武器,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黄帝时的打猎活动,主要是成年男子结伙而出,追逐围猎,以弹弓、弓箭射杀。“飞土”,土,指用泥土捏制阴干成的弹丸。关于以弹弓射击弹丸,古籍多有记载。如西汉刘向《说苑·善说》:“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 准此,这首上古歌谣可意译为:砍下竹子做弓背,紧系两端作弓弦;射出坚硬的土弹丸,猎取野兽作美餐。 这首歌谣赞颂集体力量、勇敢追逐野兽和新的劳动工具,洋溢著战胜自然、紧张劳动的欢乐气氛。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估计在上古口头流传,不胫而走,流布四方,待到文字发明之后,就被人们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先民们仅用八个字就概括了狩猎的劳动,并且描写出冲击围打时的图景。 诗歌是最简炼的文学样式。这首从劳动中产生的歌谣,为我们诗歌国度的创作开了好的头。四个动词,四个宾语,动作干脆利落,对象明确清晰,节奏短促,句句押韵,音节响亮,语言明净,质朴无华。 它由炎黄子孙代代口传心授,瓜瓞唪唪,绵绵不绝,一直至今。 这种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令人拍案称妙,赞不绝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