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庆历新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庆历新政 北宋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 宋仁宗即位以后,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对西夏战争接连失败,各地农民起义和士兵哗变此起彼伏,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向仁宗《上十事疏》,提出改革方案:(1)“明黜陟”。改革文官三年一迁的磨勘法,按政绩好坏分别升降。(2)“抑侥幸”。对贵族子弟恩荫制度严格限制。(3)“精贡举”。改变专以诗文墨义取士旧制,著重策论和经学。(4)“择官长”。严格选择转运使、提点刑狱及各州县长官。 (5)“均公田”。政府官员按等级给“职田”,防止贪污。 (6)“厚农桑”。提倡各地吏民陈报有关农桑的可兴之利和可去之害。各地开河渠筑堤堰陂塘。(7)“修武备”。 京师召募捍卫朝廷卫兵5万。(8)“减徭役”。 裁并州县建置,相对减少徭役。(9)“覃恩信”。朝廷赦令,各地必须执行。(10)“重命令”。 各地法令由朝廷统一。疏上,大部分被仁宗采用,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特权,因而遭到强烈反对。次年,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抵御西夏。 朝中对新法谤议愈甚。 庆历五年(1045),仁宗下诏罢废关于磨勘和恩荫的新法,推行不及一年的“新政”终于失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