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师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师法 ❶ 荀子谓从师学习,不违师所传授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荀子·儒效》:“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把人的认识过程分为闻、见、知、行四个阶段,认为“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百陷也”(《荀子·儒效》)。 为了避免这些弊病,则必须有师有法,以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荀子认为,“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荀子·儒效》)即无师法,则人的本然之性就会扩大;有师法,人的积习之学就会扩大。荀子主张“性恶论”,视“师法”为抑制、消除“恶性”的“大宝”,视无师无法为膨胀“恶性”的“大殃”。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荀子·儒效》)。至汉代,立于学官的某一经的经师,其所传授的经说称为“师法”;再传下去,其弟子据师法说经,形成流派,称“家法”,“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皮锡瑞《经学历史》)。 如《公羊春秋》就以董仲舒所传的经说为师法。其后,大师的弟子在传经时形成不同的派别,称为家法。 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朝廷对信守师法、家法的要求很严:“师之所传,弟之所授,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经学历史》)社会上的察举、太学考试均要严守师法、家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