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岗油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岗油麻 【概况】: 异名 岗脂麻(《岭南采药录》),假芝麻、野芝麻、牛爷尾(《云南药用植物名录》),山油麻、坡油麻(《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坡片公(海南),牙互丁(西双版纳傣语)。 基源 为梧桐科山芝麻属植物山芝麻的全株。 原植物 山芝麻Helicteres angustifolia L. 形态 小灌木,高达1m;小枝被灰绿色短柔毛。 单叶互生,叶柄长5~7mm;叶片狭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5~5cm,宽1.5~2.5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上面无毛或近无毛,下面被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绒毛,间有混生刚毛,全缘;基脉3出。花两性;聚伞花序有2至数朵花,腋生;花梗通常有小苞片4枚;萼管状,被星状短柔毛,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不等大,淡红色或紫红色,比萼稍长,基部有2个耳状附属体;雄蕊10枚,退化雄蕊5枚;子房上位,5室,被毛,每室有胚珠约10个。 蒴果卵状长圆形,长1~2cm,顶端急尖,密被星状毛及混生长绒毛;种子小,褐色,有小斑点。花、果期近于全年。 (图见《中国植物志》.49卷.2分册.159页.图版45∶1-6) 生境与分布 生于丘陵、山地草坡上。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生药】: 采集 6月前采全株,切段,晒干。 也有鲜用者。 鉴别 显微 根(直径0.8cm)横切面:木栓层为10多列木栓细胞,含红棕色物;栓内层1~5列细胞。韧皮部纤维束与韧皮薄壁组织间隔排列,纤维壁厚,木化;分泌细胞含黄棕色分泌物;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簇晶或方晶。 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散列,木射线1~3列细胞,壁微木化。本品薄壁细胞常含淀粉粒。(图见《中药志》Ⅱ图194)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水浴加热至微沸,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7∶2∶1)为展开剂,展距13cm,于日光下检视,斑点显蓝紫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斑点颜色加深。(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114页) 贮藏 晒干用者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 由山芝麻根分离得到β-谷甾醇、白桦脂酸(Betulic acid)、齐墩果酸、山芝麻酸甲酯(Methyl helicterate)、山芝麻宁酸甲酯(Methyl helicterilate)、山芝麻宁酸(Helicterilic acid)[1]。又据报道[2]其根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Mn的含量大于10ppm。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85;20(11)∶842 [2] CA 1983;100∶109200z 【药理】: 山芝麻水煎液对流感病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山芝麻宁酸甲酯(Methyl helicterilate)和山芝麻宁酸(Helicterilic acid)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谷丙转氨酶升高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参考文献 药学学报 1985;20(11)∶842 【药性】: 性味 苦、微甘,寒。 ❶ 《岭南采药录》:“苦,凉。” 功效 清热解表,消肿解毒,止咳。 主治 感冒高热,扁桃体炎,咽喉炎,腮腺炎,麻疹,咳嗽,疟疾,痔疮,痈肿疔疮,毒蛇咬伤,外伤出血。 ❶ 《生草药性备要》:“根:治疮,去毒,止血,埋口;又能开大肠,食多大便必快。”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广西药用植物图志》:“虚寒症忌服。”。【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治外感痧气,阳黄疸,热疟:山芝麻、古羊藤根、两面针各等份。共磨粉,每服3g,开水送下,日服2~3次。” 单方应用 ❶ 《福建民间草药》:“治痢疾:鲜山芝麻30g,酌加水煎,日服2次。” ” 食疗 ❶ 《福建民间草药》:“治骨结核病:山芝麻根30g,小雄鸡1只(去肠杂)。酌加清水,炖熟,分2~3次食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