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道年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道年蒿 中药名。 见《中国药植图鉴》。为菊科植物山道年蒿Artemisiia cina Berg.的花序和叶。山道年蒿,又名:蛔蒿。多年生亚灌木,高达70厘米。 根粗大而略扭曲。茎基部木质,有8~30分枝。 叶互生,小形,2回羽状深裂;小叶片窄线形,先端钝圆,被茸毛,呈灰绿色。头状花序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4毫米,集成复总状花序;总苞覆瓦状排列,外列苞片钝三角形,较厚,渐次向内则呈卵形或椭圆形,且渐薄;苞片中央部分黄绿色至棕绿色,有棱线,边缘带白色。花序有小花3~6个,全为管状花,长约1.5毫米,花冠5裂;雄蕊5,花药联合;雌蕊1,子房长圆形。瘦果小,无冠毛。花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生于砂质土壤。 我国有栽培。一般在8~9月花蕾含苞欲放时采收,以外观由绿色变为黄绿色,顶端尖而长变成圆而钝,手握一把已不发粘,手松则“刷”的散开时最为适宜。 若花蕾成熟时间先后参差不齐,应分批采收。采得的花蕾,需立即利用火炕、烤烟房、干燥室等烘干,或摊开放通风处迅速阴干,不可日晒或堆放。为驱肠虫剂。对蛔虫有特效,对蛲虫效较次。 现多制为驱蛔糖浆、驱蛔片等成药,可按照规定剂量服用。花含α-山道年(α-santonin)1%~3.5%、苦艾素(Artemisin)及挥发油1%~3%(油中主要为1,8-桉叶素)等。 α-山道年有驱蛔作用;花开前含量最高,开花后即锐减。苦艾素也有驱蛔作用,但含量很少。叶也含少量α-山道年。山道年能兴奋蛔虫神经节,使其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因而不能附著于肠粘膜,而被泻药排出。 山道年仅用于驱蛔,1次服药后驱虫率为70%左右,如未驱尽,应于1周后再服。治疗剂量为0.03~0.06克,每晚1次,连服3天;儿童剂量为每周岁0.01克,总剂量不超过0.12克,可与糖混合服用。 应用过量,易发生毒性反应,常见的为色觉的变化(黄视),听、嗅、味觉也可能发生变化;大量吸收后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眩晕、头痛及精神错乱等。 此外,还可有腹痛、泄泻及血尿等,极严重者可因中枢抑制而死亡。中毒时的治疗为洗胃、服泻药等,它从小便排出可使尿呈深黄色(酸性尿)或粉红色(碱性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