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药 【名称出处】:侯宁极《药谱》 【概况】: 异名 薯蓣(《本经》)、怀山、怀山药(全国通称)。 基源 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6种薯蓣的干燥块茎。薯蓣属全世界约有250种;中国约有60多种,其中1/2的种类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 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Diosco batatas Decne.)。参薯Dioscorea alata L.,又名脚板薯、鸡窝薯、毛薯(《广西南宁市药物志》),大薯(广东、浙江),脚板苕(四川),红毛薯(广西)。 褐包薯蓣Dioscorea persimilis Prain et Burkill,又名山薯、薯仔(广西)。山薯Dioscorea fordii Prain et Burkill。野山药Dioscorea doryophora Hance,又名戟叶薯蓣(台湾)。日本薯蓣Dioscorea japonica Thunb.,又名山药、野山药(通称)。 正品山药一般指薯蓣。参薯、褐包薯蓣、山薯在部分地区广作“山药”入药。戟叶薯蓣在台湾广作“恒春山药”药用。日本薯蓣日本药局方收载和薯蓣同作“山药”入药。 历史 本品以薯蓣之名首载于《本经》列入上品。宋代《图经本草》记载颇详,云:“今处处有之,春生苗,茎紫叶青,有三角尖,似牵牛更厚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月采根。”因唐太宗名预,故避讳改为薯药,后又因宋英宗讳薯遂改为山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山药均为栽培品,主产河南温县,武陡、沁阳,孟县,博爱所产的怀山药为全国驰名的四大怀药之一,每年栽培面积都在万亩以上,年产量约3841000公斤,出口量约200600公斤,此外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等地亦产,除山西有少量出口外,其它大部分在国内销售或自产自销。 形态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肉质肥厚,略呈圆柱形,长可达1m多,直径2~7cm,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 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单叶,在茎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对生,少为3片轮生;叶片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变异大,长3~9(-16)cm,宽2~7(14)cm,顶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幼苗期叶片一般不裂,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形,叶腋内常有珠芽。花单性,雌雄异株,成细长穗状花序,雄花序长2~8cm,近直立,2~8个生于叶腋,偶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呈明显“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卵形,较小;雄蕊6;雌花序1~3个生于叶腋。 蒴果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cm,宽1.5~3cm,外有白粉。 种子著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249页.图196)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或溪边,路旁灌丛或杂草中。分布除海南、云南南部外,几乎全中国都有野生或栽培。 参薯与薯蓣不同之处为栽培参薯的块茎变异大,有长圆柱形,圆锥形,球形,扁圆形而重叠或有各种分枝,圆锥形或球形的块茎通常外皮为褐色或紫黑色,断面白色带紫色。茎具4条狭翅,叶片绿色或带紫红色,卵形至卵圆形,顶端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叶柄绿色或带紫红色;雄花通常2至数个簇生或单生于花序轴上排列成圆锥花序。 蒴果长1,5~2.5cm,宽2.5~4.5cm。花期11月~翌年1月,果期12月~翌年1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1分册.图版37) 野生种可能原产于孟加拉湾的北部和东部,以后传入东南亚,马来西亚,太平洋热带岛屿以至非洲和美洲。中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常有大面积栽培。 药材名淮山,又名理毛条,方山药(云南)。主产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贵州、四川、云南。其中如福建霞浦、宁德、平和及广东海丰、台山、四会、云浮、花县有大量栽培。栽培面积及产量仅次于怀山药,以上药材商品多自产自销,很少外调或出口。 褐苞薯蓣与以上两种薯蓣不同之处为叶表面网脉明显;茎具有4~8条棱,茎、叶柄和叶片干时常呈红褐色。花期7月~翌年1月,果期9月~翌年1月。 野生于海拔100~1950m的山坡、路旁、山谷杂木林中或灌丛中。 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南部、云南南部。 越南也有分布。 药材名广西淮山(淮山)均为栽培品。 主产广西陆川、玉林、桂平、平南、灵山等县,年产量约4000万公斤,除部分出口外,大部分国内销售,此外福建清流及浙江瑞安等县也有栽培。 山薯与以上薯蓣的不同点为块茎长圆柱形,干时外皮不脱落。 叶片纸质,宽披针形,长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14(-17)crn,宽1.5~8(-13)cm,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变异大,近截形、圆形、浅心形、宽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时为戟形,两耳稍开展,有时重叠。蒴果三棱状扁圆形,长1.5~3cm,宽2~4.5cm。花期10~翌年1月,果期12月~翌年1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1分册.图版37) 生于海拔50~1150m的山坡、山凹、溪沟边或路旁的杂木林中。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南部。 药材名广东淮山(淮山),为栽培品。主产广东化州,高州、廉江、逐溪、三水、台山等县,其中化州地区每年种植面积10000~15000亩,年产量保持150~180万kg,其它如福建平和、浙江瑞安,松阳,丽水也都有少量栽培,主销省内或自产自销。 其它尚有野山药又名戟叶薯蓣,主要特征为叶片短三角状卵形,叶基深心耳形。叶缘常3浅裂至3深裂,质薄,叶腋无珠芽。 药材名恒春山药(台湾),又名怀山(台湾),主产台湾恒春,屏东,据记载,台湾药用山药品种甚多,一般认为本品质地优良。日本薯蓣主要特征为叶片三角状披针形,长椭圆状狭三角形至长卵形,基部心形至箭形或戟形,有时近截形或圆形,叶缘无明显3裂,雄穗状花序通常2至数个或单个著生于叶腋。 蒴果长1.5~2(-2.5)cm,宽1.5~3(-4)cm。 花期5~10月,果期7~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1分册.图版33)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药材名山药(日本)已收载于1986年第11改正日本局方,日本市场需要量包括淮山药在内,每年大约85吨。中国野生日本薯蓣分布几乎遍长江以南各省区,块茎民间常药用或食用,但至今尚未发现本品有较大面积栽培或作商品山药收购的。而日本已以本品及怀山药同等列入药局方,这为山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生药】: 栽培 宜温暖亦耐寒,适于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流畅的土壤中生长。 不耐涝。大多用营养繁殖,于4月上、中旬进行。 龙头(芦头)栽植,可将越冬窖藏的龙头取出,按行距40cm开沟,深7cm,株距20~24cm,平摆于沟内,芽嘴成行,栽后覆土镇压。 零余子(珠芽)培植,按20~25cn行距开沟条播,株距7~10cm,覆土约6cm。 零余子出苗时间比龙头稍晚,长成的根茎整体,即为新龙头,供翌年栽植。幼苗出土后注意中耕培土,蔓高30cm时用竹竿等物搭架。在肥源充足的情况下,苗期、现蕾、开花期追施人粪尿或腐熟饼肥等。雨季重视排水。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可喷1∶1∶150波尔多液及50%退菌特的800倍液。蛴螬及红蜘蛛等虫害,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浇灌。 采集 秋、冬季挖取块茎,除去泥土、须根,切去芦头,洗净,用竹刀刮去外皮,反复用硫磺熏后,晒至全干,即为毛山药;选择肥大顺直的毛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再用硫磺熏后,用木板搓成圆柱状,切成长20~25cm的段,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药材主产于河南。 鉴别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明显纵皱纹及未除尽的栓皮,并有须根痕,称为“毛山药”;去皮者称“光山药”,表面白色,光滑细腻,有微细维管束线纹。质坚实,断面白色,粉质,味微酸,带粘性。 以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 显微 ❶ 山药 块茎(直径1~2.3cm)横切面:商品已去外皮,基本组织中粘液细胞类圆形,直径34~85μm,长85~115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约52μm。维管束外韧型,四周有一列薄壁性维管束鞘;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约至50μm。树脂道分布在薄壁细胞间,充满黄褐色树脂状物。 淀粉粒众多。(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197) 粉末:类白色,味淡、微酸。 1)淀粉粒为粉末的主体,主为单粒,扁卵形,也有类圆形、三角状卵形、矩圆形,直径8~35μm,长约至48μm,脐点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或短缝状,多位于较小端,层纹可察见,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半复粒偶见,脐点2~3个。 2)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针晶束长80~240μm,每一针晶粗2~5μm,先端稍尖或平截,碎断面略呈方形;含晶细胞大,矩圆形,壁稍弯曲。 3)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也有螺纹及环纹导管一般直径12~48μm;具缘纹孔长圆形,多数延长成线形,且排列紧密,形似梯状;导管束旁伴有木薄壁细胞,具长形单纹孔。 另可见筛管及纤维。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82)❷ 山药(日本薯蓣)粉末:黄白色,气微,味微酸。淀粉粒众多,为粉末的主体。 单粒多呈类三角形,少数类棒槌形或椭圆形,长至43μm,直径4~28μm;少数可见脐点,呈点状或缝状,有的可见层纹。 1)草酸钙针晶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长90~180μm,偶见稍短者;长约50μm,直径2~4μm。 2)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偶见小螺纹导管,直径4~33μm,具缘纹孔呈椭圆形或斜方形,排列较密,纹孔口缝状。 3)木栓细胞淡黄棕色或淡黄色,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长多角形,长至173μm,直径33~55μm,壁薄,有时多层重叠,有的胞腔内含色素块。 木栓细胞下常可见下皮厚壁细胞,壁稍增厚,有的可见稀疏纹孔及孔沟。(图见《中药粉末显微鉴别手册》.2页) 理化 取样品粉末12g,按“党参”项下方法进行薄层色谱。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山药片、麸炒山药和土炒山药。 ❶ 山药片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条分开,浸泡到三~四成透,捞出,闷润至透,切厚片,及时干燥。 ❸ 土炒山药 取伏龙肝粉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加入山药片,拌炒至表面挂土色,取出,筛去土,放凉。每山药100kg,用伏龙肝粉30kg。 此外,尚有米制、蜜麸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 主要含淀粉16%、粘液质、胆碱、尿囊素和16种氨基酸、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 粘液中含甘露聚糖和植酸。零余子含脱落素(d-Abscisin Ⅱ)、多巴胺(Dopamine),另一种酚类化合物(C11H15NO2·HCI)和山药素Ⅳ和V[1]。块茎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而且产地不同,其含量也不同[2]。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78;17(7):1179 [2] 中国药学杂志 1989;24(3):163 。【药理】:❶ 对肠管节律性活动的影响 山药煎剂能明显拮抗由肾上腺素产生的家兔离体肠管紧张性降低,使肠管恢复节律。 生山药与清炒、土炒、麸炒等不同炮制方法对离体肠管的作用无明显差别[1]。 参考文献 [1] 中成药 1989;11(5):45 [2] 甘肃畜牧兽医 1986;(1):24 。【药性】:性味甘,平。 ❶ 《本经》:“甘,温。” 归经 入肺、脾、肾经。 ❶ 《汤液本草》:“手太阴经。” 功效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主治 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慢性肠炎,糖尿病,遗精,遗尿,白带。 ❶ 《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有实邪者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配伍应用 ❶ 配人参、黄芪,治饮食减少。 ❷ 配熟地黄、山萸肉,大补阴虚。 苁蓉,治疗阳痿。 ❺ 配苍术,治湿热虚泄。 ❼ 配甘蔗汁,治痰气喘急。 ❾ 配蓖麻子,敷肿毒初起,赤硬肿痛。 方选和验方 ❶ 妙香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心气不足,头昏目晕,喜怒无时,忧愁悲伤,盗汗,饮食减少,恐怖不宁:木香(煨)75g,麝香3g,茯苓30g,山药(姜制)30g,茯神30g,黄芪30g,远志(炒)30g,人参15g,桔梗15g,甘草(炙)15g,朱砂9g。为末,和匀,每服6g,温酒调服。 为末和匀,每服6g,姜3片,枣1枚,木瓜1片,水煎服。 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20丸,日2服。 为末,酒煮山药末,糊为丸,梧子大,每服50丸,空腹米饮下。 单方应用 ❶ 《百一选方》:“治噤口痢:干山药,一半炒黄,一半生用,研为细末,米饮调下。” 食疗 ❶ 《纲目》:“山药酒,治诸风眩运,益精髓,壮脾胃:薯蓣粉,同曲米酿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诸药浸酒煮饮。” ” ” ” 【医药家论述】: ❶ 苏颂《图经本草》:“薯蓣,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 总之性味柔弱,但可用为佐使。” 至云补阳消肿,补气除滞,理虽可通,语涉牵混,似非正说。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缓故耳,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宜炒黄用。 ” 若大病而需用此药,如五谷为养脾第一品,脾虚之人,强令食谷,即可毕补脾之能事,有是理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