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金钱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金钱草 【概况】: 异名 肉馄饨草(《眼科要览》),金锁匙(《纲目拾遗》),小马蹄草(《贵州民间方药集》),螺丕草(《福建民间草药》),金挖耳、小灯盏菜(《广西中药志》)。 基源 为旋花科马蹄金属植物马蹄金的全草。马蹄金属全世界5~8种,中国有1种。 原植物 马蹄金 Dichondra repens Forst.(D.evolvulacea Britton),又名黄眼草、金钱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荷包草(《百草镜》),黄疸(胆)草(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金钱草(江苏、浙江、广西),小金钱草(江苏、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玉馄饨(江苏、浙江)。 历史 马蹄金在《百草镜》中称荷包草,《纲目拾遗》又名肉馄饨草、金锁匙。 《百草镜》云:“二月十月发苗,生乱石缝中,茎细,叶如芡实大,中缺形似挂包馄饨,故名,蔓延贴地逐节生根……”。据上述系本种。 形态 多年生匍匐小草本,茎细长,被灰色短柔毛,节上生根。叶柄长3~5cm;叶片肾形至圆形,基部阔心形,叶面微被毛,背面被贴生短柔毛,全缘。 花单生叶腋,花柄短于叶柄,丝状;萼片倒卵状长圆形至匙形,钝,长2~3mm,背面及边缘被毛;花冠钟状,较短至稍长于萼,黄色,深5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无毛;雄蕊5,著生于花冠2裂片间弯缺处,花丝短,等长;子房被疏柔毛,2室,具4枚胚珠,花柱2,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小,短于花萼,直径约1.5mm,膜质。 种子1~2,黄色至褐色;无毛,花期5~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4卷.第1分册.图版1∶1-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300~1980m的山坡草地、路旁或沟边。 分布于长江以南和台湾。 。【生药】: 采集 4~6月采收,晒干,拣去泥杂。 药材产四川、浙江、福建、广西、湖南等地。 贮藏 置干燥处。 。【药性】:性味 苦、辛,凉。 ❶ 《纲目拾遗》:“微寒。” 归经 《闽东本草》:“入肺、肝二经。”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水,行气活血。 主治 黄疸型肝炎,痢疾,砂石淋痛,白浊,水肿,疔疮肿毒,小儿发热抽风,乳腺炎,白喉,肺出血,跌打损伤,风火眼痛。 ”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捣汁滴眼。 使用注意 《纲目拾遗》:“忌盐。”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茵陈、虎杖,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❷ 配满天星、大金钱草等,治膀胱结石及胆结石。 方选和验方 ❶ 《四川中药志》:“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马蹄金30g,鸡骨草30g,千屈菜30g,山栀子15g。车前草15g,水煎服。 ” 水酒各半煎服。 ” ” ”⑿《闵东本草》:“治跌打损伤:鲜黄疸草15g,生姜2片,共捣烂擦伤处;并以鲜黄疸草60g,黄酒、开水各120g,炖服。”⒀《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骨折:小金钱草、到老嫩各等份,捣烂、酒炒,外包伤处。”⒁《眼科要览》:“治眼中生疔:肉馄饨草(连根、叶)和酒酿捣汁饮。”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木蛇头初起:鲜马蹄金全草、鲜榔榆叶等量,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⒃《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下肢湿疹:鲜马蹄金15g,捣烂,加菜油150ml同煎,用纱布蘸热油烫敷患处。”⒄《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刀伤出血:小金钱草、冬青叶等份,捣烂外敷。”⒅《福建药物志》:“治小便不利:鲜马蹄金15g,麻油适量,共捣烂入锅中烤热,温贴脐部;或用蜗牛捣烂敷脐部。” 单方应用 ❶ 《福建民间草药》:“治肺出血:鲜螺丕草60g,洗净,捣烂并绞汁,酌加冰糖炖半小时,饭后服,日服2次。” ” 食疗 ❶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乳吹(乳腺炎初起):鲜小金钱草30g,炖瘦猪肉内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