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蓟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 刺蓟菜(《救荒本草》),刺儿菜(《纲目拾遗》),野红花(《分类草药性》),刺萝卜(《四川中药志》),刺儿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菊科蓟属植物刺儿菜的全草。蓟属全世界250~300种,中国有50余种。 原植物 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MB.〔Cephalanoplos segetum(Bge.)Kitam.;Cephalanoplos setosum,(Willd.)Kitam.;Cirsium segetum Bge.〕,又名大蓟、小蓟、大小蓟、野红花、大刺儿菜(《中国植物志》)。 历史 小蓟为常用中药。 大小蓟始载于《别录》,列为中品。至《植物名实图考》才分列大蓟和小蓟。据考历代本草,大蓟与小蓟形状、生态及功用区别为:大蓟生山谷,较高大,叶皱,根能疗痈肿;小蓟生平泽,较矮小,叶不皱,能破血,不能消肿。结合《证类本草》冀州小蓟根图、《救荒本草》刺蓟菜图及《纲目》小蓟图,与小蓟现在商品药材原植物刺儿菜相符。(中国药典》1977年、1985年两版小蓟原植物,收载为刺儿菜或刻叶刺儿菜。 《中国植物志》.78卷.1分册已将刻叶刺儿菜归并入刺儿菜。 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80cm,上部有分枝。 花序分枝无毛或有薄绒毛。基生叶和中部茎叶,通常无叶柄或具短柄;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5cm,宽1.5~10cm,顶端钝或圆形,基部楔形;上部茎叶渐小,椭圆形或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全部茎叶不分裂,叶缘有细密的针刺,针刺紧贴叶缘或叶缘有刺齿,齿顶针刺大小不等,针刺长可达3.5mm,或大部茎叶羽状浅裂或半裂,或边缘具粗大圆锯齿状裂片,或锯齿斜三角形,顶端钝,齿顶及裂片顶端有较长的针刺,齿缘及裂片边缘针刺短且贴伏;全部茎叶两面同色或背面较淡,无毛或两面被薄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或排成伞房状;总苞卵形或卵圆形,径1.5~2cm,总苞片约6层,向内渐长,内层及最内层渐尖,膜质,具短针刺;花紫红色或白色。瘦果椭圆形或偏斜椭圆形,压扁,淡黄色,顶端斜截形;冠毛污白色,多层整体脱落;冠毛长羽毛状。花果期5~9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12页.图1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70~2650m的平原、丘陵和山坡、河边、荒地或田间。中国除西藏、云南、广东、广西外均有分布。欧洲东部、中部、原苏联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蒙古、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鉴别 性状 茎圆柱形,具纵棱及白色柔毛,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破碎,完整者长圆状披针形,全缘,微齿裂或羽状深裂,具针刺,两面有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生于茎顶;花紫红色,总苞钟状,苞片黄绿色,5~6列,线形至披针形,冠毛羽毛状。气微,味微苦。 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显微 叶的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表面角质纹理明显;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及非腺毛。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3~10余细胞,顶端细胞甚细长呈鞭状,皱缩扭曲。 叶肉细胞中含草酸钙结晶,多呈针簇状。 粉末:灰绿色,气微,味微苦。 ❶ 多细胞非腺毛。完整者3~10余细胞,顶端细胞甚细长呈鞭状,皱缩扭曲,直径10~28μm,壁稍厚,有微波状角质纹理。 ❷ 单细胞非腺毛(冠毛)长短不一,稍弯曲,先端钝圆或尖,直径14~20μm。 ❹ 草酸钙结晶黄绿色,存在于叶肉细胞中,有的表皮细胞中也含有。 大多呈针簇状或类圆形,直径12~25μm。 ❺ 苞片下表皮细胞呈类方形或延长,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其间散列厚壁细胞(短硬毛);厚壁细胞表面观呈尖圆锥形,有的末端狭长,直径17~41μm,长约70μm,壁厚12~17μm,微木化或木化,断面观呈类圆形或帽形,突出于表皮。表皮下纤维多角形,壁厚。 ❻ 内果皮石细胞成片或单个散在,呈菱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稍偏弯,直径12~47μm,长45~141μm,壁厚3~8μm,有的可见孔沟。另可见茎表皮细胞、木化细胞及纤维等。(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43) 理化 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适量,于70℃水浴上温浸2小时,滤过,滤液蒸干,加乙醇0.5ml溶解作供试液;以绿原酸及芦丁乙醇溶液作对照。点于硅胶-0.5%CMC板上,以正丁醇-冰乙酸-水)(3∶1∶1)为展开剂以绿原酸、芦丁为对照。展距10cm,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绿原酸显蓝色荧光;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试液,芦丁显黄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92)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方法有切制、制炭。 ❶ 切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含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咖啡酸、芦丁和刺槐素-7-鼠李葡萄糖甙(Acacetin 7-rhamnoglucoside)。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2;13(9):393 【药理】: 本品煎剂或酊剂中含儿茶酚胺样物质,故能兴奋离体心脏(β-受体)、收缩动脉条(α-受体)、松弛支气管、抑制离体大鼠子宫及兔小肠[1,2]。 所含咖啡酸有微弱的止血、促凝作用[3,4]。醇浸剂(水煎剂作用很弱)3×10-5在体外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5]。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5 [2] 安徽医学 1984;5(2):39 [3] 山东医学院学报 1959;(7):42 [4] 中草药 1982;13(9):9 [5] 中国防痨杂志 1964;5(3):481 。【药性】:性味 甘、苦,凉。 ❶ 《日华子本草》:“凉。” 归经 入心、肝经。 ❶ 《本草通玄》:“入脾、肝二经。” 功效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主治 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传染性肝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外伤出血,疔疮肿毒。 ❶ 《食疗本草》:“取菜煮食之,除风热。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伤过,捣汁100ml服之。金疮血不止,*叶封之。 夏月热,烦闷不止,捣叶取汁100ml服之。”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 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❶ 《本草品汇精要》:“忌犯铁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藕节,治热结血淋。 ❷ 配白茅根,治尿血,血淋。 ❹ 配伏龙肝,治倒经。 ❽ 配蒲黄、木通、滑石,治尿血。 ❿ 配生地黄、炒蒲黄、滑石,治尿血。 方选和验方 ❶ 清心散(《圣济总录》)治舌上出血,兼治大衄:刺蓟60g,研,绞取汁,以酒100ml调服。 如无生汁,只捣干者为末,冷水调下6g。 细切,每服12g、水300ml,煎至8分,去渣,空心,食前温服。 以水600ml,煮2味烂熟去渣至200ml,将药于铜器中煎至150ml,分作2服,日内服尽。 ❹ (《千金方》):“治崩中下血:小蓟茎、叶(洗、切)研汁150ml,入生地黄汁150ml,白术15g,煎减半,温服。” 每日1剂,清水煮沸,日服2次。低盐饮食,忌辛辣,避风寒,禁房事。加减:风水相搏加金银花、前胡各10g;水湿蕴热加猪苓、萆薢各10g;脾肺气虚加桑皮、陈皮各10g,干姜6g;脾肾阳虚加制附片15g,桂枝8g,五味子5g。 单方应用 ❶ 《广济方》:“治妇人阴痒:小蓟煎汤,日洗3次。” ” ” ❶ 苏敬《唐本草》:“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肿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