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贡举私议
南宋朱熹(1130-1200)撰写的文章,批评当时学校荐人制度的弊病,提出改革办法。 朱熹指出古之乡学国学,教以德,举以贤。而当时乡举解额不均,太学舍选捷径,使诸子趋利而奔。 而教学不以德,“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以诗赋取士,使举子重言辞轻德举,“流弊已极”。 经史考试方法使举子就易避难,只读“科举中选之文”,非通本经。为此朱熹主张,“均诸州之解额,以定其志。立德行之科,以厚其本。罢去词赋,而分诸本经子史时务之年,以齐其业。 又使治经者必守家法,命题者必依章句,答义者必通贯经文,条举众说而断以己意。 学校则遴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专教导,以实来学之士。”认为如此可以使“教明于上,俗美于下,先王之道得以复明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