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婴幼儿外阴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婴幼儿外阴炎 婴幼儿外阴炎是指婴幼儿外阴由于致病菌的感染而引起的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量多等的临床表现。本病在中医学中可列入“阴痒”范畴。 〔病因病机〕 引起婴幼儿外阴炎的致病菌主要为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少数为阴道异物引起。由于婴幼儿生殖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弱,且易受损伤,故有利于细菌的侵入而发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婴幼儿卫生不洁或外阴部有损伤后,湿热之邪乘机侵入,蕴结于阴器而致。 〔西医诊断标准〕 1.外阴痒痛,分泌物增多。 2.外阴、阴道口及尿道口粘膜充血、水肿或有小阴唇粘连。 3.实验室检查:分泌物涂片查到致病菌或分泌物培养有致病菌生长。 〔鉴别诊断〕 1.滴虫或霉菌性外阴炎:均极少见,需要做鉴别时,可通过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区别。 2.蛲虫性外阴炎:特点为外阴及肛门周围奇痒,分泌物呈稀薄脓性,有时可于外阴或肛周见到蛲虫,此外,可通过粪便虫卵检查以鉴别。 3.幼女急性淋病:以局部疼痛、排尿困难为其特征,外阴前庭可出现红肿、破溃,分泌物涂片可找到典型肾形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湿热蕴结 外阴红肿、痒痛,带下量多色黄,小便短赤,哭闹不安,重者阴部粘连。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注意外阴卫生,保持阴部清洁干燥。 2.1∶10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外阴,每日1次。 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化湿止痒。 方药:泻黄散加味。 藿香5g 茯苓皮5g 黄柏5g 黄芩5g 生石膏10g 山药10g 防风5g 栀子5g 甘草5g。 加减:带多色黄,有味加鱼腥草、苍术。 三、局部治疗 每日可于高锰酸钾坐浴后外涂抗生素软膏,如黄连素软膏等。对于局部有粘连者,可在消毒后用手指或蚊式钳进行分离,分离后每日涂擦抗生素软膏,防止再次粘连。 四、其他疗法 (一)熏洗法 1.黄柏20g,苦参、白鲜皮、白花蛇舌草各15g,金银花、土茯苓各10g,每日1次,煎汤外洗。 2.虎杖30g,土槿皮、苦参各20g,每日1次,煎汤外洗。 (二)外搽法 1.黄柏、黄连各15g,冰片0.5g。共研细末,制成膏剂,高压消毒后外用,每日1次,外搽适量。 2.黄连、青黛、芒硝各15g,冰片1.5g。共研细末,每日1次,涂搽外阴。 五、中成药 1.紫草油:适量摊于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1~2次。功能: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2.妇炎平胶囊:以药品适量外涂,每日1~2次。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止带。 六、单方验方 1.黄柏、苦参、白鲜皮各5g。每日1剂,水煎服。 2.苦参、黄柏各10g,荆芥、防风各5g。每日1剂,水煎服。 〔现代研究〕 藿香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组溶血性链球菌及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黄芩有较广抗菌谱,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黄柏含多种生物碱,其煎剂和浸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防风煎剂对枯草杆菌有强烈的抗菌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