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
中国古代的大学。 西周时已有其名。作为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则是从西汉开始的。 元塑五年(前12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正式成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太学教师)7人,置博士弟子员(太学学生)50人,是为汉代太学之始。汉代太学的教学内容以明经为主,向学生教授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在教学中,或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或采取以高年级学生教低年学生的形式,并重视自修和考试。对学生没有规定肄业年限,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并按照成绩的高低授以一定的官职。 汉代太学的教师通过征聘、荐举或选试任用,一般要求专长一门经学。学生则一般由中央部门或地方选送地主阶级子弟中的优秀者所组成。到唐代,太学成为贵族官僚子弟学校,限收五品以上文武官员之子孙入学。 宋代太学则允许平民子弟中的优秀者入学。到清代,太学并入国子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