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荞麦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荞麦根 【名称出处】:《李氏草秘》 【概况】: 异名 金锁银开(《李氏草秘》),苦荞头(《草木便方》),金荞麦(《植物名实图考》),野荞子(《分类草药性》),蓝荞头(《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荞麦三七(《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基源 为蓼科荞麦属植物天荞麦的根和根茎。荞麦属全世界约10种,中国约8种。 原植物 天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Polygonum cymosum Trev.,Polygonum dibotrys D.Don;Fagopyrum cymosum(Trev.)Meisn.) 历史 清《纲目拾遗》引《李氏草秘》云:“天荞麦亦名金锁银开,形若荞麦,治乳痈风毒……”赵学敏按云:“金锁银开乃天荞麦之根,形如累丸,粘结成块,产山上者,皮黄;淤泥中者,皮黑……。”《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有赤地利一条云:“唐本草始著录,李时珍以即为《本草拾遗》中之五毒草,江西、湖南通呼为天荞麦,亦曰金荞麦,茎柔披靡,不缠绕,茎赤,叶青花叶俱如荞麦,长根赭鞭与唐本草说符,为治跌打要药,窃贼多蓄之,故俚医称为贼骨头”所述及所附之图应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全体被白色柔毛。主根粗大,呈节结状,横走,红褐色。 茎柔弱纤细,多分枝,具棱糟,淡绿微带红色。单叶互生,叶柄长达9cm,上部渐短,具白色短柔毛;叶片戟状三角形,长宽约相等;顶部叶长于宽,长7~10cm,先端长渐尖或尾尖状,全缘或具微波,基部心脏戟形;顶端叶狭窄,无柄,基部抱茎,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脉上有淡白色细柔毛;托叶鞘抱茎。 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长4~8cm,具白色短柔毛;花被5,深裂;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呈卵状3棱形,长6~8mm,先端短尖,红褐色。 花期9~10朋,果期10~11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337页.0669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区草坡及林边土层疏松的阴湿处,亦常栽植于屋旁、沟边。 分布于中国中部、东部和西南。印度、越南也有分布。 。 【生药】: 栽培 宜于温暖湿润气候,稍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疏松肥沃的湿润壤土均宜种植。 用根茎繁殖,在春季或冬季,结合挖收,选取结节状的小根茎作种栽。按行、株距各30cm开穴,每穴栽1~2根,栽后覆土踩紧,施人畜粪水,再盖细土。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冬季倒苗后,割除枯杆,追施堆肥,并培土过冬。虫害有蚜虫,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采集 10~11月采挖,晒干。 药材产四川、江西、江苏等地。 鉴别 根呈不规则块状,表面灰紫色,粗糙不平,多疙瘩,并有芽痕及根须。质坚硬,断面略粗糙,淡红棕色,中有裂隙和不规则细纹。气微,味略酸涩。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根茎含对一香豆酸(p-Couma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咖啡酸、绿原酸和赤地利甙(Shakuchirin)[1,2]。 还含缩合鞣质原花色素的混合物,包括(-)表儿茶素[(-)Epicatechm]、(-)表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3-Galloyl-(一)-epicatechin)、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B-2,B-4、原矢车菊素B-2的3,3′-二没食子酸酯(3,3′-Digalloylprocyanidin B-2),另含海柯皂甙元(Hecogen)和β谷甾醇[3],全草含氯化钾及黄酮类成分:槲皮甙、槲皮素、芸香甙[1],以及槲皮素-3-O-(2”-O-对-羟基-香豆酰基)-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2”-O-p-hydroxy-coumaroyl)-β-D-glucoside][4]和3′,4′-亚甲二氧基7羟基-6-异戊烯基黄酮(3′,4′-Methylenedioxy7-hydroxy-6-isopenteny Flavone)[5]。又得到5,7,3′,4′-四羟基黄烷-3-醇的C4-C8双聚物(化合物A),在栽培一年的根茎中含量可达9.8%,二年的可达10.2%,为本品主要有效成分[6]。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37 [2] CA 1988;109:125918f [3] 云南植物研究 1989;(2):215 [4] CA 1988;109:89695v [5] J Nat Prod 1989;52(6):1305 [6] 药学通报 1980;15(8):40。【药理】: 本品所含的对香豆酸体外试验有某些抑菌作用[1],阿魏酸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2]。槲皮素则有降低血压,增强毛细管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脆性、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3]。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82;17(12):951 [2] 药学学报 1980;15(6):321 [3] 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078 【药性】: 性味 酸、苦,寒。 ❶ 《本草拾遗》:“酸,平。”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主治 咽喉肿痛,痈疮,瘰疬,乳痈,肺痈,头风,胃痛,筋骨酸痛,白带,肝炎,菌痢,虫蛇咬伤。 ❶ 《本草拾遗》:“主痈疽恶疮毒肿,赤白游疹,虫、蚕、蛇、犬咬。”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研末,或捣汁冲酒服。 外用:捣汁或磨汁涂。。【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配焦山楂、生甘草,治菌痢。 方选和验方 ❶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头顶痛、后脑痛,年久不愈:天荞麦根60~120g(鲜品加倍),野菊花180~210g。水煎,冲黄酒、红糖,每日早晚2次分服。” ” ” 单方应用 ❶ 《重庆草药》:“治小儿流口水(脾胃虚火):鲜苦荞头30g,熬水服。” ” ” ❺ 健康报,1984年12月9日:“提取有效成份制成‘金荞麦双醇片’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治疗各种急慢性肺脓肿,治愈率达7215%,副作用小,不产生细菌耐药性,但对慢性肺脓肿,治愈率为53.3%。”本品为南通中医院中国医科院药物所获1984年国家三等发明奖产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