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头草
中药名。 见《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别名:黄药,大黄药,一号黄药,吊吊黄,小得薷。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薷Elsholtzia penduliflora W.W.Smith的全草。亚灌木,高1~2米。 全株有香气。茎四方形,基部木质,紫红色,无毛。幼枝疏被白色短毛。叶对生;披针形,长12~2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尖齿,下面密生小油点;叶柄长约5毫米。 假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轮生于花轴上,下垂,白色,2唇形,小坚果倒卵形。花期10月。 生于山坡、沟边、草丛中、常有栽培。分布于云南等地。 夏、秋采收,洗净,阴干;或鲜用。味辛,性温。祛风散寒解热止痛。 治疟疾,流感,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 内服:煎汤,9~15克。外用:捣烂敷。 ❶ 防治炭疽病、流行性感冒:大黄药(干品)9~15克,煎汤服。 ❷ 治风湿关节痛:大黄药(干品)9~15克,煎汤服。 外用鲜品捣烂酒炒热敷(《红河中草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