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豆黄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豆黄卷 【概况】: 异名 大豆卷(《本草经集注》),大豆蘖(《食经》),豆黄卷(《长沙药解》),豆蘖(《纲目》)。 基源 为豆科大豆属值物大豆的种子(黑大豆)经发芽后晒干制品。 原植物 大豆G1ycine max(L.)Merr.,又名黄豆、白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经》。 吴普注:“初出黄土芽是也。”《唐本草》云:“以大豆为芽蘖生便干元,名为黄卷,用亦服食。”《本草图经》云:“黄卷是以生豆为蘖,待其芽出,便暴干取用。”中国历代本草及医家对本品多有论述。 余项参见“大豆”条。 。【生药】:采集 秋季采收,全年可加工,以春、秋季较为适宜。 药材中国各地均产。 鉴别 性状 本品椭圆形或肾形,稍扁,长7~14mm,宽5~8mm。表面灰黄色,黑褐色或紫褐色,光亮,有横向皱纹,一侧有长圆形种脐,长2~3mm。种皮常裂开、破碎或脱落。 子叶黄色,肥厚,胚根细长,伸出种皮之外,弯曲,长5~10mm;质脆易断。也有少数未发芽的种子,种皮完整。气无,味淡,有油腻感,嚼之有豆腥味。 显微 粉末灰黄色,气微,味淡,有油腻感。 ❶ 种皮栅状细胞黄色。 横断面观细胞1列(种脐处2列),长48~102μm,宽5~15μm,外壁厚,侧壁上部显著增厚,中、下部及内壁稍厚,胞腔明显,光辉带位于栅状细胞近外缘;顶面观呈多角形,壁极厚,有细密孔沟,胞腔小;底面观壁稍厚,胞腔大,内含红棕色物。 ❷ 种皮支持(滴漏)细胞1列,单个散在或数个并列,侧(断)面观呈骨状或哑铃形,长26~200μm,两端膨大部分直径20~73μm,侧壁中部厚2~16μm。 ❹ 草酸钙结晶存在于子叶薄壁细胞中,呈柱状、双棱状或骨状,长18~33μm,直径3~10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44) 理化 取样品粉末0.5g,加70%乙醇7m1,沸水浴上加热2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2m1,点于硅胶G-1%CMC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3∶1∶1)为展开剂Ⅰ,酚水(75∶25)为展开剂Ⅱ,双向展开,展距10cm,喷以1%茚三酮丙酮试液,以天冬酰胺、脯氨酸、亮氨酸为对照。 于105℃烤5分钟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88)。 加工炮制 ❶ 大豆黄卷:取籽粒饱满的大豆,簸除杂质,用清水浸泡至表皮起皱,放去水,置能排水的容器内,上盖湿布,每日用30℃左右温水均匀淋洒2~3次,使大豆发芽,待芽长0.5~1.5cm时,取出,晒干,拣尽杂质。 ❷ 制大豆黄卷:用麻黄煎水与净大豆黄卷拌匀,吸尽,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每大豆黄卷100kg,用麻黄625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含蛋白质19.5%,脂肪6.9%,碳水化合物25%,维生素B10.07mg/100g,维生素B20.34mg/100g,烟酸2.4mg/100g;含天门冬酰胺、胆碱、黄嘌呤(Xanth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 另含盐酸根、硫酸根、磷酸根及Ca、K、Si等[1]。大豆提取物中含大豆甙、丁香酸[2]。 大豆叶含顺式乌头酸(cis-Aconitic acid)、维生素A原。种子含大豆黄酮(Daidzein)、染料木甙(Genistin)、豆甾醇、维生素B,2。 籽苗含大豆醇IV(Glyceolin Ⅳ)、黄豆黄素(Glycitein)。其胚芽接种真菌产生羟基菜豆素(Hydroxphaseolin)[3]。 参考文献 [1]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70 [2]药学通报 1983;18(9)∶26 [3]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5,299,494,518,519.590,996,1135,1139 。【药性】:性味 甘,平。 ❶ 《本经》:“甘,平。” 归经 入脾、胃经。 ❶ 《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气分。” 功效 清热解表,利暑湿。 主治 暑湿、湿温、温热内蕴所致的发热汗少,麻疹不透,胸闷不舒,骨节疼痛,水肿胀满。 ❶ 《本经》:“主湿痹,筋挛,膝痛。”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捣汁或入散剂。 使用注意 《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 ”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圣济总录》:“治水病,通身肿满,喘急,大小便涩:大豆黄卷(醋拌炒干),大黄(炒煨去皮),捣罗为散。临睡时煎葱、橘皮汤调下,以利大肠为度。” 单方应用 ❶ 《宣明论方》:“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积聚;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大豆蘖500g,炒香熟为末。每服1.5g,温酒调下,空心加至3g,日3服。” ❶ 《本草汇言》:“大豆黄卷,活血气,消水胀之药也。蓐妇药中多用之,有行瘀血之妙也;水肿方中多用之,有行水之功也。仰思前古治湿痹久著与筋挛膝痛,皆血与水气之所结也。 ” 若用二、三钱之豆卷,即可表汗,世人以此为蔬菜者,每食盈 既治筋挛,又欲其湿升者,舍大豆黄卷别无物矣。所以者何?湿流关节,关节之大者如膝,而又最近于腹,湿既痹于此,势不能下,又不能升,与其逐而下之,仍无出路,莫若就近使上于腹,或从小便、或从汗出而解。仲景薯蓣丸治风气百疾,取此与柴胡、桂枝、防风、白蔹为伍,亦岂不以其能发耶?” 至于宣风解毒,乃豆芽之本性,能舒筋者,亦因水湿所困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