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蒜 【名称出处】:《神农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 葫(《别录》),大蒜(《神农本草经集注》),青蒜(《滇南本草》)。 基源 为百合科葱属植物大蒜的鳞茎。 原植物 蒜Allium sativum L.(Allium pekingense Prokh.) 历史 《别录》始载之。 大蒜原名葫。《纲目》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而大蒜出胡地,故有葫名。”宋代《图经本草》云:“今处处园圃种之。每颗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成独子葫,至明年则复其本矣。 其花中有实,亦作葫瓣状而极小,亦可种之。”由此可见大蒜系自国外引种而来,在我国栽培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主要作为食用。 园艺上品种甚多,但植物来源均为一种。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全国各地均产,多自产自销。由于其临床疗效显著,并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免疫激发型中草药,很受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形态 二年生草本,全株具特异蒜臭气。 鳞茎扁圆锥形或球形,径3~6cm,由6~10个肉质瓣状小鳞茎组成,外包灰白色或淡紫红色的膜质鳞皮。叶数片,基生,扁平,线状披针形,灰绿色,长可达50cm,宽2~25cm,基部鞘状。花茎直立,较叶长,高55~100cm,圆柱状,苞片1~3,膜质,浅绿色;伞形花序,花小,多数而稠密,花间常杂有淡红色珠芽,直径4~5mm;花梗细长;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丝基部扩大,合生,内轮花丝两侧有丝状伸长的齿;子房长圆状卵形;雌蕊1,3心皮3室。 蒴果。 种子黑色。花期5~7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242页.图191) 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原产亚洲西部或欧洲。 。【生药】:采集 5月叶枯时采挖,晾干或鲜用。 药材中国各地均产。 鉴别 性状 鳞茎扁球形或短圆锥形,直径4~6cm;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被1~3层,剥去鳞被,内有5~15个小鳞茎著生于扁平木质的鳞茎盘上,中央有干缩的花茎残基,基部有多数黄白色须根。小鳞茎略呈卵圆形,3~4面性,顶端渐尖,背面作弓状隆起,外面为一薄层膜状鳞叶,其内为肉质而厚的鳞片,切断面随处可见黄色油点。气特异而强烈,味辣而持久。 显微 粉末:淡黄棕色,气特异,味辛辣。 ❶ 表皮细胞 横断面观类方形,胞腔内常含淡灰色颗粒状物或粘液质,有的(膜质鳞叶)含紫红色色素,外壁边缘平滑或细齿状;表面观细胞呈长条形,端壁倾斜或平截,直径5~36μm,壁薄(肉质鳞叶)或增厚(膜质鳞叶),厚4~6μm,微木化或木化,纹孔及孔沟稀疏;气孔下陷,椭圆形或圆形,直径13~25μm,副卫细胞4(~6)个。 ❹ 导管 主为螺纹导管,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3~34μm。另可见石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81) 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用正己烷稀释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苯(9∶1)为展开剂,以三硫二丙烯为对照。展开后,用碘蒸气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6) 。【化学】:❶ 从鲜鳞茎中分得蒜氨酸(Alliin)[1]、甲基蒜氨酸(Methylalliin)、少量环蒜氨酸(Cycloalliin)[2]以及其它砜类化合物[3]。 蒜氨酸不具抗菌活性,但受蒜酶分解产生抗菌活性的蒜辣素(Allicin)[4]。蒜辣素性质不稳定。 ❷ 大蒜鳞茎磨碎经水蒸汽蒸馏所得挥发油主要含有5种成分:大蒜素(Diallyl trisulfide)、二烯丙基二硫化物、s-烯丙基甲基硫代磺酸酯(s-Allyl-methyl thiosulfonate)、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Methyl-allyldisulfide)、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 sulfide)[5]。从大蒜油中尚发现下列含硫化合物:二甲基三硫化物(Dimethyl trisulfide)、二甲基二硫化物(Dimethyl disulfide)、二甲基硫醚(Dimethyl sulfide)[6]。 此外还含有:柠檬醛(Cttral)、牻牛儿醇(Geraniol)、芳樟醇(Linalool)、α-水芹烯(α-Phellandren)、β-水芹烯、丙醛、戊醛等[7]。 ❹ 从鲜鳞茎中尚分得葫蒜素A1、A2和A3(ScordinineA1,A2,A3)、葫蒜素B1、B2和B3(ScordinineB1,B2,B3)等[9]。其中葫蒜素A1系由烯丙基硫代果糖醛酸(Allyl thiofructuronic acid)与葫蒜肽(Scormin)缩合而成[10]。 参考文献 [1] Helv Chim Acta 1948;31:189 1949;32:197,1951;34:481 [2] Chemotaxonomic der Pflanzen Bd Ⅱ.Birkhauser 1963;32 [3] Die Pharmazie 1968;23:462 [4] J Am Chem Soc 1944;66:1952 [5] 中草药通讯 1976;(10):8,中草药 1980;12(1):4 [6] CA 1965;63:9744d [7] 化学大辞典(日) 6.共立出版株式会社,834 [8] Chem Pharm Bull 1961;9:77,1961;9:251. 1964;12:1114 [9] CA 1970;73:69836b 1971;75:52793d [10] Chem Pharm Bull 1969;17:2193,2198。 【药理】: 本品所含大蒜素在体外对白色念珠球菌、红色隐球菌、隐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深部真菌感染及肠道各种疾病,疗效较好。 对呼吸道、消化道、脑膜炎、肠道等疾病,均有效,副作用小[1,2]。胶囊剂治疗急性菌痢155例,有效率942%[3]。所含大蒜辣素亦对念珠菌属菌、隐球菌属和须发癣菌等有抗菌作用[4,5],临床可治痢疾、百日咳、肺结核、头癣、阴道滴虫等症[6]。 所含柠檬醛有杀、驱昆虫作用[7],还有抑、杀真菌作用[8]。所含牻牛儿醇有抗菌[9]、驱虫[10]作用。小剂量对大鼠有轻微利尿作用、抑制大鼠自发活动和胃肠运动,对大肠运动影响不大。 接近致死量时有泻下作用[11,1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1;12(1):4 [2] 新编药物学.第1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12 [3] 中草药 1983;14(4):17 [4] CA 1977;87:48492k [5]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77;344:112 [6] 药学通报 1959;7(10):506 [7] CA 1976;84:160624u [8] CA 1980;92:52723g [9] CA 1978;88:100203d [10] CA 1978;88:165498y [11]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0;56(6):210 [12]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2;58(4):394 。【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别录》:“辛,温。有毒。 ” 归经 入脾、胃、肺经。 ❶ 《纲目》:“入太阴、阳明。” 功效 暖脾胃,止痢,止咳,杀菌,驱虫。 主治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百日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蛲虫病,钩虫病,阴道滴虫,急性阑尾炎,白秃癣疮。 ❶ 《别录》:“散痈肿薁疮,除风邪,杀毒气。” ” ⑾《中药大辞典》:“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9g;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❶ 《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方选和验方 ❶ 《四川中药志》:“治食积停滞:大蒜配砂仁3g,木香、陈皮,白蔻仁、桂心各6g,白术10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濒湖集简方》:“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2~3年,食至数颗。” ” ” ❾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治神经性皮炎:蒜头适量,捣烂,以纱布包裹,外敷患处。另用艾条隔蒜灸患处到疼痛为止,隔日1次。 ” ” ⒆《四川中药志》:“治恶核肿结:大蒜同吴萸捣烂外敷。” ⒇《姚僧坦集验方》:“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 (21)《贵州中医验方》:“治小儿百日咳:大蒜15g,红糖6g,生姜少许。水煎服,每日数次,用量视年龄大小酌用。 ” (22)东北医学杂志 1951;(2):“治疗阿米巴痢疾:用10%大蒜混悬液或大蒜浸出液70~100ml(37~38℃)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6次为1疗程。同时每日取紫皮生大蒜1颗,分3次生食。 治愈后,为了防止复发,在症状消失后,仍须继续食紫皮蒜1~2月。” (23)中华内科 1960;(1):“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和对带菌者治疗:成人在进餐时服生大蒜5g(15岁以下减半),每天1次,连服3天。或成人每天10g(15岁以下减半),吃后用2%盐水漱口,连服3天。 ” (24)中华内科 1960;(1):“治大叶性肺炎:用大蒜糖浆15~20ml,每4小时服1次(一般用10%,也有用100%)。” (25)中医杂志 1955;(4):“治百日咳:服用20%大蒜浸出液(加适量食糖),5岁以上每次15ml,5岁以下酌减,每天8~10次。或将生大蒜头2~3个捣碎,盛在清洁干燥瓶内,嘱病孩把嘴唇贴附瓶口,每分钟经嘴作15~20次深吸气,并经鼻作15~20次深呼气,每次持续15分钟,每日2次,5天为1疗程。 ” (26)南京第一医学院学报 1960;(3):“治伤寒、副伤寒及副伤寒甲带菌者:大蒜片2g,每4小时1次(亦可用大蒜酊,用量按片剂折算),服至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7~9天。疗程9~16天。” (27)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4;(2):“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用100%大蒜低压蒸馏液作穴位注射,取穴依次为:肝俞、脾俞、足三里、天枢、气海、关元、中脘、下脘、大肠俞、小肠俞等。每天注射1次,按病情轻重,每次取4~8穴,每穴注射1.0~1.5ml,每天总量为5~10ml。” (28)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 1956;(1):“治滴虫性阴道炎:用50%大蒜甘油明胶栓剂,于阴道冲洗后置2枚(每枚1.2~1.5g)于阴道内,每日1次,疗程7天。” 食疗 ❶ 《中药临床手册》:“经常服用紫皮生大蒜或大蒜粥,用于肺痨病人的康复。” 多食自愈。 ” 第4疗程12个月,每天2次,每次10g。若改用白皮蒜,每次量加倍,用法不变。” 白及粉与大蒜粥同吃,或食粥后再服。以上为1次量,1日2次,各在早晚饭后服。 ”。【医药家论述】: ❶ 朱震亭《本草衍义补遗》:“大蒜,性热善散,善化肉,故人善食,多用于暑月。其伤脾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化肉之功,不足言也。” 辛温走窜,无处不到,故主归五脏。脾胃之气最喜芳香,熏臭损神耗气,故久食则伤人。 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辛温太过,则血耗而目损矣。总之,其功长于通达走窍,去寒湿,辟邪恶,散痈肿,化积聚,暖脾胃,行诸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