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浮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浮萍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 大薸(《纲目》),天浮萍、水浮萍(《岭南采药录》),大蒲藻(《岭南草药志》),浮萍(《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天南星科大薸属植物大薸的全草。大薸属全世界仅有1种,中国也产。 原植物 大薸 Pistia stratiotes L.,又名大萍叶(江苏),水荷莲(浙江、江西等)。 历史 本品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纲目》称之为大薸,考其附图与本种近似。 形态 水生飘浮草本。有多数长而悬垂的根,须根羽状,密集。叶簇生成莲座状;叶片常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呈倒三角形、倒卵形、扇形至倒卵状长楔形,长1.3~10cm,宽1.5~6cm,先端截头或浑圆,基部厚,两面均被毛,尤以基部密;叶脉扇状,背面明显隆起成折皱状。佛焰苞白色,长0.5~12cm,外被茸毛。 花期5~11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66页.图版12:6-9) 生境与分布 宜高温多雨的环境,并宜在平静的淡水塘、沟渠中生长。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有栽培。 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布。。 【生药】: 采集 夏季采收,除去须根,晒干。 鉴别 呈团状,多皱缩。叶簇生,叶片直径3~4cm,淡黄色至淡绿色,基部被有长而密的毛茸,或有须根残存。质松软,易碎。气微,味咸。 以干燥、无须根者为佳。 。【化学】: 含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含二种双碳糖基黄酮(Di-C-glycosylflavone),其次为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和木犀草素-7-糖甙(Luteolin-7-glycoside);另含微量的单碳糖基黄酮牡荆素(Vitexin)和荭草素(Orientin)[1]。灰分中含有Na、K、Ca、Mg、P、Fe等17种元素[2,3]。 参考文献 [1] CA 1977;86:1679101 [2] CA 1978;89:3193p [3] CA 1988;109:115452k 【药性】: 性味 辛,寒。 ❶ 《生草药性备要》:“淡,寒。” 功效 凉血,活血,利尿除湿。 主治 荨麻疹,丹毒,水臌,湿疮,跌打损伤,无名肿毒。 ❶ 《生草药性备要》:“治酒风脚痛,煲食。亦擦汗斑,能散皮肤血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孕妇及非实热实邪者禁用。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陆川本草》:“治血热身痒:大浮萍250g,银花藤250g,地稔120g,过塘蛇250g,土荆芥120g,樟木叶90g(均用鲜)。煎水洗。” 单方应用 ❶ 《福建民间草药》:“治跌打伤肿:鲜大浮萍,酌加冰糖捣烂,加热外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