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枣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干枣、美枣、良枣(《别录》),红枣(《医学入门》),大枣、枣子(《中药志》)。 基源 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枣的果实。枣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约12种。 原植物 枣Ziziphus jujuba Mill.及无刺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inermis(Bunge)Rehd. 历史 大枣,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 《别录》称:“枣生河东平泽(今山西省境内)。”陶弘景云:“今青州(今山东省境内)出者形大而核细,多膏甚甜。”李时珍谓:“南北皆有,惟青,晋所出者肥大甘美,入药为良。”可见古代认为山东、山西为大枣的主要产地,而且认为山东产者质量较好。结合参考《大观本草》与《纲目》的附图,说明大枣的原植物古今完全一致。 形态 枣为落叶灌木或乔木,高10~15m。树皮褐色,有长枝、短枝和新枝,多呈紫红色或灰褐色,多为之字形曲折,具2个托叶刺,长刺可达3cm,粗直,短刺下弯,长0.4~0.6cm;短枝粗壮,当年生枝绿色,通常下垂,单生或数个簇生于短枝上。叶柄长1~6mm,在长枝上的可达1cm,托叶刺纤细,长期脱落;叶片纸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卵状矩圆形,长3~7cm,宽1.5~3.5cm,先端钝圆而具小尖头,基部近圆形,稍不对称。边缘具圆锯齿,两面无毛或仅下面有疏微毛,基生三出脉。 花小,淡黄绿色,两性,5基数,具短花梗,单生成2~8朵著生叶腋成聚伞花序;萼片卵状三角形;花瓣倒卵形,基部有爪,花盘肉质,圆形,边缘波状5裂;子房2室,与花盘合生,花柱突出于花盘的中央,2裂。核果卵形、长卵圆形,长2~3.5cm,直径1.5~2cm,成熟时红色,后变紫红色,中果皮肉质,味甜。花期5~7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48卷.第1分册.134页.图版36:1-4)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海拔1700m以下山区、丘陵和平原,广为栽培。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原产中国,现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多有栽培。 无刺枣与枣的主要区别,惟无刺枣长枝无皮刺,幼枝无托叶刺而不同。花期5~7月,果期8~10月,生境与分布和枣相同。 。【生药】: 采集 通常在9月中旬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烘至皮软再晒干;或先用水略煮,使果肉柔软而外皮未皱缩时捞起,然后晒干。 药材主产于河南新郑、灵宝;山东临清、荏平、泰安;河北、山西、四川、贵州等地亦产。以山东产量最大,河南新郑产者质优。 鉴别 性状 果实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3.5cm,直径1.5~2.5cm;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略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顶端有-凹窝,其中常有小突尖状花柱残痕,基部稍凹陷,有圆形果柄痕。外果皮薄,易剥离;中果皮淡棕黄色或棕黄色,肉质肥厚呈海绵状,富糖性而油润;果核纺锤形,坚硬,两端尖锐,表面红棕色,有小疣点。果肉稍有香气,味甜,嚼之富粘液性。以个大、色紫红、肉厚、油润者为佳。 显微 果肉横切面:外果皮最外面为1列切向排列的圆形或椭圆形表皮细胞,胞腔充满棕红色物并有颗粒状物;外被厚5~7.5μm的角质层;表皮内侧有4~6列厚角细胞,常含无色半透明的团块状物。中果皮由类圆形薄壁细胞构成,细胞间隙大,有的似分泌腔状,散列不规则走向的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含颗粒状团块和草酸钙方晶及簇晶。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90) 粉末:棕色,有香气,味甚甜,吸湿性强。 ❶ 外果皮组织黄棕色或棕红色,表皮细胞较小,表面观呈类方形、多角形或长方形,直径至22μm。 长至32μm,胞腔内充满棕红色物,并常见1~3个圆形或类方形颗粒性块状物;断面观可见角质层,厚约10μm;表皮细胞下的细胞显黄色或黄棕色,表面观呈类多角形,壁稍厚,有的可见微细纹孔,含草酸钙簇晶。另有厚壁性细胞,具纹孔。 ❷ 中果皮细胞呈类圆形或圆多角形,有大形间隙,似分泌腔状,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方晶。 ❹ 草酸钙方晶 直径5~30μm,长至35μm,一个细胞中常含数个结晶。 另可见导管。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94) 加工炮制 ❶ 切制 取原药材用时破开。 ❸ 炒制 取净大枣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出锅,摊开,晾凉。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含异喹啉生物碱,有光千金藤碱(Stepharine)、N去甲基荷叶碱(NNomuciferine)、阿士米洛宾(Asmilobine)[2]]。 五环三萜类皂甙,有大枣皂甙Ⅰ、Ⅱ、Ⅲ(Ziziphus SaponinⅠ、Ⅱ、Ⅲ)[1,4]、酸枣仁皂甙B(Jujuboxide B)[4]。还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B2、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3]。 水浸出物中并含D-果糖、D-葡萄糖、蔗糖、果糖葡萄低聚糖和少量阿拉伯聚糖、半乳糖醛酸聚糖、苹果酸、树脂、香豆素衍生物、鞣质、多种氨基酸、粘液质,还含环磷酸腺苷cAMP100~500mg mol/g,以及枣碱和枣宁碱[1]。另含桦木酸、桦木酮酸(Betulonic acid)、齐墩果酮酸(Oleanonic acid)[5]。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3 [2] 中药志.第2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35 [3] 中草药 1983;14(10):471 [4] Chem pharm Bull 1981;29(3):676 [5] 中草药,1992;23(11):609.。【药理】: 大枣含有很多3.5-磷酸腺苷(cAMP)活性物质;在试验各种中药方剂对白细胞内cAMP值的影响时,发现只有含大枣的方剂才有作用,推测大枣有增加白细胞内cAMP的作用[1]。 大枣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无效)对大鼠特异反应性疾病能抑制抗体的产生。对反应性抗体(Reaginic antibody)有抑制作用,而对非反应性抗体则无。这个活性成分为大枣在乙醇提取过程中产生的乙基-α-D-呋喃果糖甙;另外的研究也证明乙基-D呋喃葡萄糖甙衍生物对5-羟色胺和组胺有拮抗作用,并也都有抗变态反应作用[2]。 有报道从枣仁中分离出来的黄酮-C-葡萄糖甙Spinosin是产生镇静作用的有效成分[3],以后又从大枣提出物中分离出黄酮-双-葡萄糖甙A、证明有催眠、镇静和降压作用[4],可能是大枣引起“安神”的成分。 其它还有报道大枣在动物试验中,有保肝、增强肌力,抑制癌细胞增殖;大枣与芹菜用水煎服,可降低胆固醇等[4]。 参考文献 [1] 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 1981;(3):28 [2] 药学杂志(日) 1981;101(8):700 [3] Phytochemistry 1979;18(2):353 [4] 中草药 1983;14(10):471 。【药性】: 性味 甘,温。 ❶ 《本经》:“甘,平。” 归经 入脾、胃经。 ❶ 《纲目》:“脾经血分。” 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主治 脾胃虚弱,久泻不止,脾虚浮肿,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脏躁。 ❶ 《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捣烂入丸。外用: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凡有湿痰、积滞、齿病、虫病者,均不相宜。 ❶ 《医学入门》:“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多食动风,脾反受病。”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党参,治脾胃虚弱。 ❷ 配生姜,治脾胃虚寒,并能调和营卫。 ❹ 配葶苈子,治咳喘或胸腹积饮。 方选和验方 ❶ 十枣汤(《伤寒论》)治悬饮: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为末,(或以胶囊贮之),以大枣10枚煎汤,调服药末1.5~3g,每日1次,清晨空腹服。 ❷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大枣10枚,甘草42g,小麦30g。上3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温分之服。 ” 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治反胃吐食:大枣1枚(去核),斑蝥1个(去头翅)入内煨熟,去蝥、空腹食之,白汤下。” ” ” 食疗 ❶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白术120g,干姜60g,鸡内金60g,熟枣肉250g。上药4味,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空腹时当点心,细嚼咽之。” ❶ 《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 妇人脏躁,妊娠腹痛,烦闷不眠,诸疮久坏。” 凡中满、腹胀、牙疼者,俱不可食。小儿多食生疳,忌同葱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