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戟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下马仙。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的根。 多年生草木,高30~80厘米,全株含有白色乳汁。根细长,圆锥状。茎直立,上部分枝,表面被白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几无柄;长圆形或被针形,长3~6厘米,宽6~12毫米,全缘,下面稍被面粉。杯状聚伞花序,通常5枝,排列成复伞形;基部有叶状苞片5;每枝再作2至数回分枝,分枝处著生近圆形的苞叶4或2,对生;雌、雄花均无花被,花序基部苞叶近肾形;萼状总苞内有雄花多数,每花仅有雄蕊1,花丝细柱形;花序中央有雌花1,仅有雄蕊1,子房圆形,花柱3,顶端分叉,伸出总苞外并常下垂。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具疣状凸起物。种子卵圆形,表面光滑,灰褐色。花期4~5月。 果期6~7月。生于路旁、山坡、荒地及较阴湿的树林下。分布东北、华东地区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❷ 红芽大戟为多年生草本,高0.3~1米。块根通常2~3个,纺锤形,红褐色或棕褐色,直径0.5~2厘米。茎直立,分枝少或不分枝,小枝具2行小绒毛;托叶通常4枚,与叶柄合生,呈刚毛状。 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10厘米,宽0.5~3厘米,先端窄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短茸毛,尤以脉上为多。顶生聚伞花序;花两性,淡紫红色或有时白色,无柄;花萼4齿裂;花冠筒状漏斗形,长2~3毫米,喉部密被长毛,先端4裂;雄蕊4,花丝线形,长约1毫米,花药长圆形,黄色;子房下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果实卵形或椭圆形,有4~8棱。种子2枚,具有肥厚的株柄。 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于低山坡草丛中的半阳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京大戟:为植物大戟的干燥根。 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15~20厘米,直径可达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侧根,顶端多膨大,上有许多圆形的地上茎痕,向下渐细,有纵直沟纹及横生皮孔与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灰棕色。 气无,味苦涩,以根条均匀、肥嫩、质软无须者为佳。主产江苏。此外,四川、江西、广西等地亦产。红大戟:为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又名:红毛大戟、红芽戟、南大戟。呈长圆锥形至纺锤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长6~8~14厘米,直径0.6~1厘米。 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多扭转的皱纹,有时可见横生皮孔及支根残基或支根痕;顶端有地上茎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褐色至棕黄色。 气微,味辣刺喉。以条大、肥壮、色紫红、坚实无须根者为佳。 主产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大戟: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润透,切段或切片,晒干。 醋大戟:取大戟段或片,加醋浸拌,置锅内用文火煮至醋尽,再炒至微干,取出,晒干(大戟100斤,用醋30~50斤)。味苦辛,性寒,有毒。 入肺、脾、肾经。泻水饮,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神农本草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内服:煎汤,1.5~3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患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 水浸空心服(《本草汇言》)。 水2大碗,煎7分服(《方脉正宗》)。 ❼ 治淋巴结结核:大戟60克,鸡蛋7个。 将药和鸡蛋共放砂锅内,水煮3小时,将蛋取出,每早,去壳食鸡蛋一个。 7天为一疗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现代临床应用: 若腹水已退,可选用人参养荣丸等调理。大戟根含三萜成分、生物碱、大戟色素体A、B、C等。新鲜叶含维生素C110毫克%~112毫克%。红芽大戟根含游离型蒽醌类0.56%及结合性蒽醌类0.25%。 大戟根乙醚抽出物有致泻作用,热水抽出物对猫有剧泻作用。根皮70%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动物,血压轻微上升,肾容积显著缩小,无论剂量大小,利尿作用均不显著。健康成人服煎剂亦无明显利尿作用。提取物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能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大戟与甘草配伍是禁忌的,动物实验已证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