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叶香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叶香薷 【概况】: 异名 石荠苎(《植物名实图考》),痱子草(四川、江西、福建),土荆芥(广东、广西),野薄荷(湖北、湖南、福建)。 基源 为唇形科石荠苎属植物小鱼仙草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 小鱼仙草Mosla dianthera(Buch-Ham.)Maxim.[Orthodon diantherus(Buch Ham.)Hand.-Mazz.;Mosla remotiglora Sun],又名野荆芥(广东、广西、江西),月味草(广东)。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载:“石荠苎滇南呼为小鱼仙草。”观其图应为本种。 而所引《本草拾遗》的文字描述,则应如同属植物的石荠苎Mosla scabra(Thunb.)C.Y.Wu et H.W.Li。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50cm,揉碎后有香气。 茎直立,四棱形,多分枝,被灰白色柔毛。单叶对生;具柄;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4cm,宽1~2cm,边缘有牙齿,两面近无毛,均有金黄色透明腺点。 花常2朵对生,集成花轮,排成间断的假总状花序,生于枝顶;苞片针状或条状披针形;萼钟状,5齿裂,上唇3齿,中齿较短,下唇2齿披针形,果时萼增大;花冠2唇形,长4~5mm,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具圆齿;雄蕊2,假雄蕊2。 小坚果近球形,具疏雕纹。花果期5~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6卷.299页.图版6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75~2300m的山坡、路旁或水边。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日本(南部)也有分布。 药材名大叶香薷。四川个别地区自采自销。 。【化学】:全草含挥发油1.3%(干重),共分离出37个成分,鉴定出12个:二氢芹酮(Dihydrocarvon)、香荆芥酚(Carvacro1)、榄香酯素(Elemicine)、细辛脑(Asarone)、芹菜脑(Apiole)、莳萝脑(Dillapiole)、 占挥发油总量的98%。其中倍半萜约占62%,酚酯类化合物约32%,单萜类不到5%[1]。挥发油中还含桉油精、d-芳樟醇、d-苎烯、α-丁香烯及荠苎烯(Orthodene)等萜类化合物[2]。 又含对-聚伞花素(百里香素)(p-Cymene)[3]。 参考文献 [1]云南植物研究 1989;11(2)∶187 [2]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935 [3]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94 。【药理】:香荆芥酚与百里香素的药理作用相似,有杀菌、杀真菌作用;刺激性较强,易吸水,可引起呕吐、腹泻,动物po LD50为0.1~1g/kg,由于肝脏变性,可于数日或数周内死亡。 参考文献 A Manual of pharmaioloy.W.B.Saunders Company,8Ed.1957∶228 【药性】: 性味 苦、微辛,温、平。 功效 疏风散寒,温中理气,止痛利湿。 主治 伤暑腹胀,痧气疼痛,四时感冒,湿疹搔痒,痔瘘下血,滴虫性阴道炎。 ❶ 《常用中草药配方》:“祛风顺气,温中止痛。治伤暑腹胀,痧气作痛,痔瘘下血。外用杀虫止痒。治湿疹风痒,滴虫性阴道炎。”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常用中草药配方》:“治伤风感冒:大叶香薷、紫苏各9g,生姜6g,四香葱2根。水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