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之泰然
[结构] 补充式。 [释义] 形容对待困境和紧急情况毫不在乎,镇定自若。处:对待。 之:古汉语代词,指代人或事物。 泰然:镇定,若无其事的样子。 [出处] 宋·程颢、程颐《二程语录》二:“人之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论语·雍也》:“贤哉,回也。”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功能、例句] 多作谓语。刘成章《草色呐喊连绵的鲜碧》:“大概由于离开家乡好多年了,对这样的热情,我很有点诚惶诚恐,而延安当地干部却显然习以为常,处之泰然。”毛泽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这个困难,今后必然愈来愈厉害。目前还有若干同志处之泰然,不大觉得,我们就有唤起这些同志提起注意之必要。” [附条] ❶ “泰然居之”。宋·陈亮《王珪确论如何》。 ❷ “泰然置之”。 萧伯纳《鳏夫的房产》二幕。 [同义] 泰然自若 从容自若 若无其事 [反义] 惊惶失措 大惊失色 惊恐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