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集校】: 洪兴祖: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校语:源,一作凉。 朱熹:吸湛露之浮凉兮,漱凝霜之雰雰。 校语:凉,一作源,非是。 黄省曾:吸湛露之浮凉兮,漱凝霜之雰雰。 明繙宋本:同洪本。校语亦同。 朱多煃、汪瑗:同黄本。 毛晋:吸湛露之浮凉兮,漱凝霜之雰雰。 庄允益:同朱本。 戴震、汪梧凤:同朱本。 校语:凉,一作源,非。 刘师培:《文选》曹植《赠丁仪诗》注、阮籍《咏怀诗》注、张载《杂诗》注并引作纷纷。 惟陶潜《时兴诗》注引作雰,漱 姜亮夫:凉亦源形近字,疑当作浮,后世 苏雪林:“浮源”之源,一作凉。 朱熹本作凉。并云源字 于是诸家皆从之作凉。窃意露之爲物同霜一样,乃空中水气遇冷而凝结于草木之上,旣非像雨点之自空而降,也非草木所冒出,但亦不能无源。特其源非江河川泉之有一定,不过浮于空中之水气罢了。屈原对于自然现象了解之深彻,几乎可比美于今日之科学家,故名露水之源曰“浮源”。若改爲“浮凉”则不成话了。凉者不过我们之感觉而已,如何可浮呢? 何剑熏:作凉是,湛露不能言“源”。 日本庄允益本正作“凉”,当据改。(《楚辞新诂》) 。【集释】: 王逸:湛,厚也。 《诗》云:湛湛露斯。雰,霜貌也。言己虽升淸冥,犹能食霜露之 洪兴祖:漱,缩又切。《説文》曰:蕩口也。雰,音芬。 《诗传》:雰雰,雪貌。 朱熹:湛,丁感反。 雰,音分,叶孚袁反。雰雰,分散皃。 汪瑗:吸,吞也。湛,清也,汉儒皆解作厚也。 《诗》曰:“湛湛露斯”亦然,朱子从之,非是。浮凉,谓露之清澈,其光若浮而味凉也。凝,谓聚而厚也。霜,露之所结者也。 雰雰,皎洁貌,一曰分散貌。 陆时雍:此真不啻饮水,而无奈婵媛其故宇也。 黄文焕:爲露爲霜,皆秋令所以摧万物。吸之漱之,则不惧其摧残矣。 王夫之:此想像魂游空际,与霜露风虹相爲往来之貌。 林云铭:于天之能养物者,吸而存之。 于天之能 张诗:口吸湛露,其光若浮,其味甚凉。 漱此露所凝之霜,则雰雰而香洁,其境之清高如此。或者佳人其在兹乎,然终不可见也。 胡文英:而吸露漱霜,可以涤蕩一切思心愁苦矣。《庄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吸浮凉,漱凝霜,葢亦思心愁苦,焦神内热,而思有以 刘梦鹏:雰,叶音番。 吸露、漱霜,寓言所志之洁也。志洁行高,所谓託彭咸之所居者也。 陈本礼:吸湛露,漱凝霜,如得一服淸凉散,将平昔心中所谓如焦如焚者,悉化爲乌有矣。 王闿运:虹蜺邪气,霜露正气,言都彭巫则国脉复氛祲消也。 闻一多:源犹泉也。《九怀·通路》“北饮兮飞泉”注曰:“吮嗽天液之浮源也。 ”王以浮源爲飞泉,殆确。《尔雅·释天》“甘露(今作雨,从《论衡·是应篇》引改)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此古称露爲泉之证。嗽,吮也(玄应《一切经音义二》引《三苍》)。 文怀沙:湛露,浓厚的露水。浮凉,淸凉。凝霜,浓霜。雰雰,形容向下飘落的样子。(《屈原集》注) 黄孝纡:凝霜,凝结的霜华。 姜亮夫:此言从彭咸居后之事也。 浮源,源一作凉,皆不可通;凉源又一字之 沈祖緜:段玉裁以雰媛爲古合韵。朱骏声未举。雰以纷爲之。 《诗·小雅· 《白帖》引《诗》作纷纷。又雰读若翻。《家语·致思解》:旌旗缤纷。《説苑·指武篇》:旌旗翩翻。纷翻,声之转也。 苏雪林:湛露,晶莹明澈之露。 《诗》:“湛湛露”。 吴孟复:浮源,卽清源。 《远游》:“轶迅风于清源”,《文选·思玄赋》“余且沐于清源”,《章句》:“谓八风之藏府”。 蒋天枢:吸,微吮之。浮,轻也。漱,盈口貌。 凝,古冰字,凝霜,冰霜。雰雰,坠落貌。 始欲少吸湛露之轻凉,入口乃如冰霜之寒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