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茱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茱萸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茱萸(《本草拾遗》),吴萸(《草本便方》),左力(《南宁市药物志》)。 基源 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石虎及波氏吴萸的果实。吴茱萸属全世界约150种,中国产22种以上。 原植物 正品吴茱萸一般有1种及2变种: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Boyrnia rutaecarpa Juss.),又名吴萸(广东、广西、贵州等地),臭辣子树(湖北、贵州),伏辣子(陕西、贵州),除油子、 波氏吴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E.bodinieri Dode) 历史 吴茱萸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别录》载:“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9月9日采,阴干,陈久者良。”陈藏器谓:“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苏颂谓:“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李时珍谓、茱萸枝柔而肥,叶长而皱,其实结于梢头,垒垒成簇而无核,与椒不同,一种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为胜。”根据上列各本草所述,对照现代吴茱萸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基本相符。所谓三月开红紫细花,指农历三月开始形成紫色花蕾。粒大粒小,指吴茱萸和石虎的果实。 吴茱萸已载入《中国药典1985年版》。 形态 吴茱萸为灌木或小乔木。 老枝暗褐色,当年生枝紫褐色,有圆形或椭圆形小皮孔;幼枝、叶轴、花轴均被黄褐色长柔毛;裸芽被紫褐色长柔毛。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片5~9,对生,椭圆形至长卵形,长5~15cm,宽3~7cm,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圆钝,全缘或有不明显锯齿,纸质或厚纸质,上面深绿色,具光泽,干后呈暗褐色,被疏毛,以脉上较密,下面青绿色或绿色,密被长柔毛,以脉上最密,具粗大腺点。 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轴粗壮;苞片对生,细小,生于花轴下部的呈鳞片状,生于花轴基部的呈小叶片状;花蕾细小,密集,红色或紫红色;花基5数,白色;萼片细小,广卵形,被短柔毛;花瓣长圆形,长4~6mm;雄花雄蕊5,较花瓣长,中部以下被长柔毛,花药广椭圆形,长约1mm,退化子房先端4~5裂,裂瓣为退化子房全长的1/3或稍长,不被毛或几无毛;雌花较密,花瓣比雄花的大,端尖或微钝,内面被长柔毛,退化雄蕊鳞片状,长1~2mm,子房的长圆形,花后向两侧增宽成扁圆形,有粗大腺点,花柱圆形,短而粗。成熟心皮紫红色,表面有粗大腺点,每分果瓣有1粒种子,卵形,黑色,长5~6mm,具光泽。 花期4月下旬至8月中旬,果期8~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48页.图2826)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路边、坡地,山谷灌丛中或疏林下,家前屋后常有栽培。分布于陕西和甘肃南部、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石虎与吴茱萸不同之处在于:小叶较小而狭,长圆形至狭披针形,先端渐尖,上面无毛或仅中脉及侧脉上略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长柔毛,薄纸质,开花时,花朵疏散不甚密集,雌花花瓣短小,通常长3~4mm,果实略小,种子长4~4.5mm。生长于山坡灌丛中或路边。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波氏吴萸与吴茱萸不同之处在于:叶较吴茱萸狭但较石虎宽,广长圆形,先端渐尖或短尖,叶面仅中脉上略被疏短毛,余儿无毛,下面仅脉上被短柔毛,余不被毛或几无毛。花期7~8月,果期9~11月。生长于路边、山坡或林缘、亦有栽培。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生药】:栽培 适于温暖、向阳的环境。 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和腐殖质壤土为宜。多用无性繁殖。 在冬末春初剪取1年生枝条,截成20~25cm长的插条,留有3~4个芽,斜插于苗床,深12~16cm,壅土压实,铺草保湿,当年冬季或次年早春即可移栽定植;亦可将粗壮侧根切成15~18cm长,按行距15~20cm开沟,以9~12cm株距斜插,覆土压紧,盖草浇水,次年春季移植。 分株繁殖,在早春挖掘母株基部萌生的幼苗进行栽种。 为使母株多生幼苗,常在侧根上人工砍伤,覆土保湿,次年即可抽生幼苗,即可分栽。移栽种植宜在3月上旬~4月上旬,行株距4×3m,开穴后施入底肥与细土,然后栽入种苗,覆土踩紧,浇水定根。 定植后,每年需注意中耕除草,冬季须培土与修剪整枝,先后施肥2~3次,夏季应多施磷、钾肥,防止落果。虫害有蚜虫、蚧壳虫,可喷40%乐果乳油800倍液;祸天牛幼虫蛀入树杆,咬食木质部,可用药棉浸40%乐果油塞入孔里,并用黄泥封口毒杀。 采集 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摘,晒干、除去杂质。 如遇阴天,可用微火烘干。药材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陕西南部及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福建等地也产。以贵州、广西产量较大,湖南常德质量最好。 鉴别 性状 果实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许多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稍有下凹,呈五角星状的裂隙,有时裂隙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基,基部有花萼及短果柄;花萼及果柄上被有黄色茸毛。质硬而脆,具浓郁芳香气,味辛辣而苦。以饱满、色绿、香气浓郁者为佳。 显微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表皮细胞1列,类圆形,大多含橙皮甙结晶。 中果皮较厚,为薄壁组织,有多数大型油室散在,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近内果皮尤密。内果皮为4~5列薄壁细胞,长方形,切向排列。果实每室有1~2粒种子,类三角形,种皮石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壁较厚,种皮以内为胚乳组织。(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403页.图257) 果柄横切面:表皮有多数腺毛,头部长圆形或梨形,7~14细胞,含挥发油,柄1~6个细胞,排成1~2列;并有非腺毛,1~5个细胞。皮层中有石细胞散在,类圆形或分枝状,直径80~120μm;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及木纤维组成,也有少数石细胞。髓部为薄壁细胞。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404页.图258) 粉末:灰棕色。 ❶ 粘液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64~120μm,有时壁破裂后逸出粘液质。 ❷ 非腺毛由1~9细胞组成,末端偶有短分叉,长62~416μm,直径16~48μm,壁厚至7μm,平滑或有角层线纹或疣状突起,有的胞腔充满棕红色物。 表皮细胞多角形,大多含橙皮甙结晶;气孔直径18~38μm,副卫细胞4~6个。中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亦含橙皮甙结晶。 ❹ 草酸钙簇晶多存在于中果皮细胞中;花瓣、宿萼及果柄组织中亦含有,直径约16~38μm。另有方晶,长约至19μm。 ❺ 腺毛头部椭圆形或梨形,7~14或更多细胞,长64~96μm,直径24~53μm,含黄棕色或暗红棕色物。柄部1~4细胞,与头部相接的细胞常含红棕色物。 腺鳞少数,呈圆形或长圆形,顶面观约12~16细胞,直径43~62μm,常含棕色物。 ❻ 花粉粒类圆形,直径27~40μm,具3孔沟,外壁两层,外层较厚,表面有网状雕纹,网眼形状不规则。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45页.图216) 理化 ❶ 取本品粉末0.5g,加10%醋酸溶液10ml,用力振摇,滤过。取滤液2ml,加碘化汞钾试液1滴,振摇后,产生黄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❷ 取本品粉末1g,加入0.5%盐酸乙醇溶液10ml,在水浴上回流10分钟,乘热滤过。 滤液用5%氢氧化铵溶液调节pH成中性,在水浴上蒸干,加3ml5%硫酸溶解残渣,滤过,滤液加1~2滴硅钨酸试剂,有灰色沉淀。 (检查生物碱) 加工炮制 ❶ 甘草制吴茱萸 取甘草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❷ 盐制吴茱萸 取净吴茱萸,加入盐水拌匀,用文火炒至裂开,稍鼓起时,取出,放凉。每100kg吴茱萸,用食盐3k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制吴茱萸、盐吴茱萸密闭保存。。【化学】: 果实含生物碱类,为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tarpine)、7-羟基吴茱萸碱[1]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吴茱萸新碱(Evocarpine)、1-甲基-2-[(Z)-6-十一烷基]-4(1H)-喹诺酮、1-甲基2-十一烷基-4(1H)-喹诺酮[2]、Goshuyuarnide Ⅰ和Ⅱ[3]、Evodiamide[4]、去氢吴茱萸碱(Dehydroevodiamine)[5]、N、N-Dimethyl5-Methoxytryptamine、NMethylanthranilamide[6]。含4种新的柠檬苦素化合物:12α-羟基柠檬苦素(12α-Hydroxylimonin)、12α-羟基吴茱萸醇(12αHydroxyevodol)、6α-和6β-乙酰氧基-5-表柠檬苦素(6α-and6β-Acetoxy-5-epilimonin)[7],另含柠檬苦素、吴茱萸醇[8]化合物。还含脱氧肾上腺素(对羟福林Synephrine)[9]、Forsythiaside即3,4-二羟基-β-苯乙基-α-L-吡喃鼠李糖(1→6)4-O-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甙[10]、氨基酸类、酰胺类[11]及环状乌嘌呤苷单磷化合物[12]和去甲乌药碱等[13] 参考文献 [1] CA 1980;92:59068f [2] 生药学杂志(日) 1989;43(4):339 [3] J Nat Prod 1989;52(5):1160 [4] J Nat Prod 1988;51(4):791 [5] CA 1982;96:174328k [6] 生药学杂志(日) 1979;33(1):30 [7] Chem Pharm Bull 1988;36(11):4453 [8] Chem PhaTm Bull 1988;36(3):1237 [9] 生药学杂志(日) 1979;33(1):35 [10] Chem Pharm Bull 1982;30(3):1048 [11] J Nat Prod 1988,51(1):161 [12] Chem Pharm Bull 1982;30(7):2463 [13] 西北药学杂志 1990;5(2):9 【药理】: ❶ 中枢作用 10%吴茱萸乙醇提取物0.1~0.5ml/kg iv对兔具有与氨基比林、安替比林相似的镇痛作用,在寒冷条件下的镇痛作用较上述两药更强[1]。 1%吴茱萸碱盐酸盐及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1~0.5ml/kg iv对免也有镇痛效果[2,3],后者1~2m1/kg可升高家免体温[3]。10%吴茱萸乙醇提取物0.5~2.0mg/kg iv,使正常家免体温上升,并能增加四氢萘胺的体温上升作用[4]。大剂量呈茱萸对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引起视力障碍、幻觉等[5]。 吴茱萸0.2mg/ml具有与抗精神病药氯丙嗪10-6mol/L相似的抑制多巴胺拮抗剂螺环哌啶酮与D-2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活性。 有效部位为总生物碱[6]。 10%醇提物0.5~1.0ml/kg iv,兔血压出现短暂而轻微的升高,同时呼吸兴奋,并能增加颈动脉的血流量[7]。01%的异吴茱萸碱盐酸盐对兔血压无明显影响[3]。去氢吴茱萸次碱每分钟0.75mg/kg麻醉大鼠iv,具有显著的降压及减慢心率作用,其降压作用可被PG合成抑制剂消炎痛及PG阻断剂Polyphoretin phosphate部分或完全的消除。故去氢吴茱萸次碱的降压作用是通过PG合成而间接起作用的[8]。吴茱萸水提物20g/kg ig给药,能明显延长大鼠血栓形成的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此作用与所含的去甲乌药碱有关[9]。 在本品碱性组分除去对羟基福林后,对小鼠子宫肌呈明显的收缩作用[10]。吴茱萸次碱的分解产物芸香碱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11]。去氢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0.6~0.66μg/ml及<1.0μg/ml均能收缩离体子宫平滑肌。其作用不能被阿托品(3×10-8mol/L)阻断,但能被甲基麦角酰胺(3×10-9mol/L)阻断,提示两成分为5-羟色胺激动剂。去氢吴茱萸碱2.4mg/kg大鼠iv,能使在位子宫引起阵挛性的有规则的频率和强度收缩,强度与剂量呈线性相关[12]。 煎剂对霍乱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14]。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致病性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5]。 对感染哥伦比亚SK株病毒的小鼠尚有抗病毒作用[16]。 参考文献 [1]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6;8(1):17 [2] 岐阜医记(日) 1954;1:301 [3] 岐阜医记(日) 1957;5:278 [4] 和汉生药.广川书店,1971;145 [5]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119 [6] 药学杂志(日) 1988;108(5):450 [7]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58;140:683 [8] Am J Chin Med 1982;10(1):75 [9] 西北药学杂志 1990;5(2):9 [10] 生药学杂志(日) 1979;33(1):35 [11] 中华医学杂志 1936;22(6):397 [12] J Nat Prod 1980;43(5):577 [13] 中华医学杂志 1948;34(10):437 [14] 中华医学杂志 1952;38(4):315 [15]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86 [16] CA 1967;67:61622j。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有毒。 ❶ 《本经》:“辛,温。” ” 归经 入肝、胃经。 ❶ 《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功效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主治 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❶ 《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黄连,治肝火犯胃以致肝胃失调而见呕吐,吞酸.口苦,胁痛等症。 ❷ 配宣木瓜,治寒湿困脾,霍乱吐泻转筋,或下肢痿软无力,疝气腹痛。 ❽ 配苦楝子,治寒热郁结,肝胃不和之胁痛。 ❿ 配肉桂,治虚寒头痛。 ⑾配橘核,治疝痛,睾丸肿硬,局部冷痛。 ⑿配煨木香,治过食生冷食物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⒀配补骨脂、肉豆蔻,治脾肾阳虚之久泻或五更泄。 ⒁配艾叶,治妇女小腹冷痛,宫冷不孕,崩中漏下,经行后期等症。 ⒂配槟榔、生姜,治寒湿脚气疼痛。 ⒃配炮姜,治虚寒干呕不止。 方选和验方 ❶ 吴茱萸汤(《伤寒论》)治阳明胃寒,食谷欲呕,胃脘作痛,吞酸嘈杂,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者:吴茱萸30g,人参42g,生姜84g,大枣12枚。 水煎去滓,分3次服,日3次。 水煎,分3次服。 为细末,煮神曲糊为丸,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白水送下。 为细末,以皂角180g煎汁泛丸,梧桐子大。每服2.4~3g,姜汤送下。 水酒煎服。 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米汤送下。 每服5~15丸,1日3次。 前2味为末,纳姜汁于猪膏中,煎成胶饴,每服一大匙,食前温酒调下。 ⑿奔命丹(《局方》)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500g,(125g用酒浸,125g用醋浸,125g用汤浸,125g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60g。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 ⒀神效金髓丹(《太平圣惠方》)治冷劳,及冷气诸疾:吴茱萸1500g,水淘晒干,以浓酒1000ml煮,酒尽摊开,以盆合之,以灰四面焙之,勿令泄气,微火炒干研末,醋煮枣肉和丸如绿豆大。 每服20丸,渐加至30丸,生姜汤下。 ⒁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1):“治高血压病:胆汁制吴茱萸500g,龙胆草醇提取物6g,硫黄50g,醋制白矾100g,朱砂50g,环戊甲噻嗪175mg,混合研成细面。先将肚脐用温水洗净擦干,取药粉200~250mg,敷入,盖以软纸片、棉球,按紧再用普通胶布固定,每周换1次。 ” ⒂吴萸胡椒散(陕西中医 1988;(1))治婴幼儿腹泻:吴萸6g,苍术7g,白胡椒2g,肉桂3g,枯矾3g。共为细末,分3份,每次用1份,以食醋适量调匀置于神阙穴(脐孔),外用麝香止痛膏(市售)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⒃吴萸丁香散(陕西中医 1989;(31))治小儿泄泻:吴茱萸、丁香各1份。 将上药研末混合,取12~25g,用黄酒和药调合成糊状,装在容器内,火上稍加温,烊化后敷于患儿脐部,用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连用2~3次即可。 ⒄四川中医 1989;(8):“治重症失眠:吴茱萸、人参(先煎)各9g,桂枝、陈皮各10g,生姜18g,大枣12枚。水煎,日1剂。” ⒅江苏中医 1989;(11):“治肾绞痛:淡吴萸9g,边条参10g(另炖总入)。淡附片12g,清炙草5g,小茴香、台乌药各15g,生姜汁1匙(冲)。 水煎服。 ” ⒆吴萸止痛汤(浙江中医杂志1990;(4))治坐骨神经痛:吴茱萸12g,郁金、全蝎、炙甘草各10g,木瓜30g,牛膝、白芍各15g,蜈蚣2条。根据症情加味,连服2月。 单方应用 ❶ 《兵部手集方》:“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15g,水450ml,煎7分,顿服。纵浓,亦需强服。” 多年慢性阴囊湿疹用甲种软膏。 婴儿湿疹采用丙种软膏。局部搽药,每日2次。 对神经性皮炎先搽甲种软膏,再配合电热吹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⑾陕西中医 1986;(10):“治婴幼儿泄泻:取吴茱萸20g研细,加米醋适量调成糊状,敷在脐周,覆盖范围是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下脘穴、天枢穴(双)、气海穴。药上盖塑料布,用胶布固定。 24小时后取下药渣,再以前法继敷。 ” ⑿中医药研究 1989;(6):“治黄水疮:取吴茱萸30g,研细,过5号筛,再加入磺胺软膏适量调匀即可,用时涂敷患处数日。” ⒀四川中医 1990;(9):“治鼻衄:吴茱萸50g捣末,炒热调醋为饼外用敷双足心,24小时换药1次。” ⒁江苏中医 1990;(1):“治妊娠中毒症:吴茱萸研细末,蒜泥搓丸(含吴茱萸3g)贴双侧涌泉穴,并予足底热敷。” ⒂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1;(10):“治复发性口疮:患者在患疡形成不烂阶段,即在双侧足涌泉穴位尽早敷贴吴茱萸薄膜,包24小时更换1次。” 食疗 《纲目》:“治脾元气痛,发歇不可忍:茱萸30g,桃仁30g,和炒茱萸焦,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细,葱白3茎,煨熟,酒浸服。”。 【医药家论述】: ❶ 寇宗奭《本草衍义》:“吴茱萸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 其主除湿血痹,逐风邪者,盖以风寒湿之邪,多从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为邪所侵,则腠理闭密,而寒热诸痹所从来矣,辛温走散开发,故能使风寒湿之邪,从腠理而出。中恶腹痛,亦邪恶之气干犯脾胃所致,入脾散邪,则腹痛自止矣。” ” 即其辛苦香燥之性,概可想见其功。然则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湿滞浊,无不相宜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