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吕宋楸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吕宋楸毛 【概况】: 异名 吕宋楸荚粉(李承祜《生药学》),红果果,香桂树、假桂树(《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粗糠柴果实上的腺毛及茸毛。 原植物 粗糠柴 Mallotus Philippinensi、(Lam.)Muell.-Arg.(Croton philippinensis Lam.) 形态 常绿小乔木,高8~10m。小枝被褐色星状柔毛。 单叶互生,叶柄长1~4cm,密被短柔毛;叶片长椭圆形或卵形,先端渐尖,基部狭窄略钝,长7~16cm,宽2~5cm,上面无毛,下面被稠密的短星状毛及红色腺点,基出3脉,近叶柄处有2腺体。 花单性,细小,无花瓣,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常有分枝,长3~8cm,花序梗及分枝密被星状毛及腺点;雄花萼片3~4,外被星状茸毛及腺点;雄蕊18~32;子房2~3室,被鲜红色颗粒状腺点。 蒴果球形,直径6~8mm,密被鲜红色腺点及星状毛;种子球形。花期3~4月,果期7~8月。 (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775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丛林中或村落附近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生药】:采集 采下充分成熟的果实,入布袋中,磨擦搓揉抖振,擦下毛茸,拣去果实,收集毛茸,干燥。 鉴别 腺毛及毛茸呈细粒状、浮动性粉末,暗红色,无臭、无味,投水面上浮,使水变微红色,投乙醇、醚、氯仿及氢氧化钾液中,溶液深红色,徐徐振荡,其灰色部分(非腺毛)聚集于表面。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含有粗糠柴毒素(Kottlerin)约10%、异粗糠柴毒素(Isorottlerin)[1]、4羟基粗糠柴毒素(4-Hydroxyrottlerin)-3,4-二羟基粗糠柴毒素(3,4-Dihydroxyrottlerine)[2]、间苯三酚(Phloroglucinol)[3]、岩白莱素(Bergenin)[4],又含蛋白质、脂肪油、纤维素、蜡、甙类及鞣质[5]。 另从该植物的果实中分出数种异戊二烯黄酮化合物:粗糠柴毒素Ⅰ、异粗糠柴毒素、Isoallorottlerine[6~7]、3′Prenylrubranine、2′,2′,6′Trihydroxy-2′,2″Dimethylpyrano-(6”,5″,4′,5′)-chalcone、5,7-Dihydroxy-6-prenyl-8-(3-acethyl-2,4,6-trihydroxy5-methylbenzyl)flavanon、2′,4′-Dihydroxy 6′-meth oxy-3′-prenyl-chalcone、5,7-Dihydroxy-6-methyl-8-prenylflaranone[8]。 参考文献 [1]CA 1949;43∶8301e [2]CA 1965;63∶16294r [3]CA 1955;49∶9230i [4]CA 1964;60∶13574r [5]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532 [6]Planta Med 1975;28(1)∶16 [7]J chem Soc(c)1968;21:2625 [8]Indian J Chem Sect B 1988;27B(3)∶238 【药理】: 果毛的醇提取物在体外,体内具有杀绦虫作用,对吸虫亦有效,而对线虫则无效;水提取物效力较差。 参考文献 Ind J Med Res 1967;55(7)∶746 【药性】: 性味 淡,平。 有毒。 功效 驱虫。 主治 绦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6g。 外用:煎水洗或涂敷。 使用注意 《全国中草药汇编》:“本品果实上腺毛有毒,过量则可引起中毒,发生恶心、呕吐、强烈下泻。解救方法:洗胃,内服蛋清面糊、活性炭或鞣酸蛋白,大量饮淡盐水或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绦虫:吕宋楸荚粉末4.5g,咖啡碱0.7g,石榴皮碱3g,蓖麻油4.5g,入胶囊、丸剂、锭剂等服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