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韵
音韵学术语。 ㈠为唐颜师古使用。南北朝唐宋时人,在诵读前代韵文觉得不押韵时,往往临时改读字音,以求谐合。 这种办法,晋徐邈称“取韵”,北周沈重称“协句”,唐陆德明称“协韵”,颜师古则称“合韵”。 如《汉书·司马相如传》:“其上则有宛雏孔鸾、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蟃蜒 豻。”颜氏注引晋郭璞注:“豻音岸”,并注:“豻合韵,音五安反”。郭璞读“豻”为去声,颜氏认为不能跟平声字“干”相押,必须改读为平声,韵才谐合。古韵相押的字,用后代语音诵读不相谐合,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历史变化,合韵说者以今律古,临时改读字音,以求今音协合,以为古音即如此,缺乏语音发展的历史观点,是错误的。参见“叶韵”条。 ㈡古合韵的省称。 |